ID: 22654686

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大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4-0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6次 大小:5501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甘肃省,语文,答案,PDF,试卷,期中
  • cover
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大成学校 2023-2024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非连贯性文本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牛在人们生活中十分重要,但人类驯化、开发利用牛的历史很多人并不清楚,现代考古尤其是动物考 古的研究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目前的考古研究对于家养牛的利用研究最为充分,这里以家养黄牛为例对牛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的重要 作用进行解析。考古学对牛的利用方式的研究可以借助很多手段和证据,比如对牛的出土状况与考古出土 背景分析,对牛骨的鉴定、观察和分析,以及多学科技术的综合整合。考古出土的牛遗存,可能是出土于 生活垃圾坑中的破碎牛骨,也可能是祭祀坑等祭祀遗迹中的完整牛骨架或者墓葬中的牛的某个身体部位(如 牛头,牛腿等),前者一般代表食用之后的庖厨垃圾,说明是古人吃牛肉后剩余的骨头,后者代表着用完整 的牛或牛的某一身体部位祭祀或随葬,可以据此研究古人用动物祭祀和随葬的文化习俗与礼制等。 牛刚被引进古代中国时,牛肉在古人的肉食结构中,比例很少。随着养牛业的发展,牛肉在中华先民 的肉食结构中的比例开始逐步提升,社会上层或贵族比普通民众能有更多机会享用牛肉的美味,等级与身 份更高的贵族墓葬中随葬牛腿等肉食的比例也更高。到了春秋时期,“肉食者”特指社会上层,普通底层民 众很少能吃到肉,自外于“肉食者”之列,更不用说牛肉了。《礼记·王制》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也 就是诸侯没有祭祀、宴享活动平时不能杀牛,贵族送礼也以牛肉作为贵重的礼物。《孟子·梁惠王上》中提 到“五亩之宅……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说明当时普通民众主要是吃猪、狗、鸡 肉,很少有机会吃到牛肉。 中国古人有用动物祭祀神灵和为死者随葬的习俗。新石器时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祭祀和随葬用牲 是猪和狗,以猪为主,引进黄牛后,牛也开始进入祭祀用牲的行列。河南柘城山台寺遗址和淮阳平粮台龙 山文化遗址都曾发现新石器时代末期的祭祀坑中有用多头完整的黄牛祭祀的现象。商代以后,牛开始被用 来给死者随葬,并且一般随葬牛的墓葬等级相对较高,商代中期以后祭祀用牲中开始以牛牲为主。此外, 中国古人还有用动物的肩胛骨占卜的习俗,在牛没有被引进以前主要以鹿骨和猪骨为卜骨,牛引进后开始 逐渐变为主要以牛肩胛骨作为卜骨。由此可见,牛在古人的精神信仰和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李志鹏《考古话牛迎新春》) 第 1页/共 10页 材料二: 深刻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离不开考古学。“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制的出现、发展与成熟是中国古 代文明的独特经历。在考古研究中深化古代礼制研究,对于揭示中华文明独特的制度创造具有重要意义。 礼制发轫于西周以前的早期中国,是中国古代社会有序发展的经验积累与规则总结。作为古代社会组 织的重要支点,礼制是维系群体秩序的重要规则,是维系民族发展的精神纽带。礼制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 方面面,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从《周礼》等著作可以推知礼制的洋洋大观。显然,礼制的发展有一个 过程,但《周礼》之前的古礼由于没有留下文字记载,给研究带来很大困难。 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出土的类型不同的村落和古城遗址、级别不等的墓地和陵 园、风格迥异的祭祀场地与盟誓场所,都展现出一定的等级关系和规则秩序。虽然没有文字记录,考古工 作者还是能够从考古发现中复原当时的场景,研究礼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仰韶文化时期,彩陶成为具有社会功能和标识意义的礼器,广泛出现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多种场合,承 担不同使命。比如,联合结盟、丧葬仪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