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活巧妙的剪刀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工具与技术》单元的第5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技术与工程领域,指向“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和变化。人们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如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使用这些工具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科学概念。 本课作为单元的第5课,主线是剪刀,剪刀是组合斜面和杠杆的工具。对剪刀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实际就是对前面学过的简单机械的一种回顾、强化。另一条线是技术,剪刀的发明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多种多样的剪刀也是人们在尝试过程中,随着经验的累积、认知的深入,不断改进的结果。所以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前面4课的小结,又开启了后面3课对技术的专门探究。 [学生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剪刀”这一生活中的常用工具并不陌生,几乎都有过用剪刀剪东西的生活经历,也见过一些不同类型、样式的剪刀。比如:解剖剪、裁衣剪刀、理发的剪刀等。这些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完成本课的两个活动任务。尽管生活中多次接触过剪刀,但学生对剪刀的研究却很少,剪刀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它的结构和功能有什么联系?我们可以以此类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增强探究的动力。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信息的交流与传播驱动工具和技术的发展。不同的信息传播工具会影响人们接收信息的效果。 科学思维: 信息的交流和传播推动工具和技术的共同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科学探究: 能借助信息传播工具获取信息,完成独轮车简易模型的制作。 责任态度: 乐于合作探索,遇到问题能积极想办法解决。 [教学重点] 通过利用剪刀完成裁剪和模拟外科手术的探究任务,评价剪刀使用的效果,理解剪刀结构与功能相联系的观点。 [教学难点] 通过体验活动感受“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的过程,让学生意识到,人们为了更好地完成某些任务,不断地对工具进行改进,工具和技术是相互促进发展的。 [教学方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剪刀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剪刀的样子。 2.教师引导: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利用金属材料制作工具成为可能。大多数金属不仅坚硬耐用,而且他们的可塑性强。人们可以将金属融化、拉伸、弯曲、成型、再成型,制造出各种复杂精密的工具,而我们现在使用的剪刀就是这样的工具。 3.大家见过剪刀吗?见过哪些类型的剪刀? 学生说一说自己见过的剪刀。 4.那么剪刀又有什么特点?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剪刀的奥秘。 5.板书课题:3.5.灵活巧妙的剪刀 二、探索 活动一:观察剪刀,了解剪刀的外形,找出剪刀和前面所学工具的相似之处 1.出示一把剪刀,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剪刀的外形。 2.提出要求:观察剪刀,找一找剪刀和我们前面所学工具有相似的地方吗? 3.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观察剪刀并且将剪刀与我们前面所学的工具进行比较,看看他们是否有相似之处。 4.全班交流,出示剪刀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了解剪刀的结构组成及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预设: 把柄———单手持握处,空间正好易于5个手指都参与为佳。 剪刀轴———穿插于两片刀刃中间的支点,利用杠杆原理。 刀刃———剪刀的锋面。 剪刀口———适合剪大面积及大轮廓部位,比较省时省力。 后锋———适合剪一些线条长的部位。 中锋———适合于一剪成、破剪、穿插剪等方式。 剪刀尖———适合剪小面积以及短线条等部位,不易剪坏。 5.剪刀与我们前面所学的工具有相似之处吗? 预设: 剪刀是一种组合工具,它具有斜面和杠杆的结构特点。 剪刀的刀刃和锥形的刀尖是斜面,刀刃和把手绕着中间的转轴转动,可以看作杠杆,将两片刀刃连起来的铁芯就是剪刀的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