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63842

福建省福州市第三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十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04-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2次 大小:9855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第十,试卷,语文,质量检测,四次,福建省
  • cover
福州三中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高三第十四次质量检查 语文试卷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3 每题 3 分,4 题 4 分,5 题 6 分,共 19 分) 阿波罗登月行动是一场惊天的骗局?转基因农作物是一个巨大阴谋?冠状病毒是生物武器?古希腊的历史是伪造的?虽然许多专业人士对类似的质疑嗤之以鼻,认为这只是外行人不值一驳的臆想,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有这些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数,类似的质疑在社会中广为流传,甚至形成了巨大的舆情。移动互联网兴盛以来,中国社会舆论的分裂与极化已是普遍现象。 当前比较主流的一种观点认为,这体现了全民上网时代的信息茧房困境 。截至202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数字媒体的便利和发达,为每个人都提供了更多元的信息渠道和更丰富的信息内容;但由于算法推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只接受自己偏好的信息,屏蔽自己厌恶的信息,并且不再接触陌生和新鲜的信息。如此循环反复,最终形成了个人信息茧房。由于信息茧房的存在,个人的偏见和价值观被不断强化,对其他意见的宽容度也不断降低,最终导致互联网舆论的极化。 信息茧房的说法对于互联网上的舆论对立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移动互联网时代舆论极化的深层原因并非信息茧房,而是中国社会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变得抽象化和复杂化了,由此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导致了知识生产机制和知识形态的变化。 我们不妨考察一下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情况。乡土社会的重要特点就是世代定居,流动性差,彼此孤立与隔膜。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往往对世世代代居住的这一小片地方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具有非常准确的知识。这些知识是祖祖辈辈反复试验和确认过的,因此流传至今,同时还不断地被当下的生活所验证。乡土社会知识的一个特点就是建立在熟悉的基础之上,“从熟悉里得来的知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电视普及之前,一个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农民,没有电视,不看报纸,信息来源单一,信息内容简单具体,用信息茧房来形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最合适不过了。但我们很难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看到当前互联网上如此这般的舆情分裂与对立。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大量的中国人都离开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来到了陌生的城市生活。在这些陌生的新环境中,原来的地方性知识已经远远不够用了。应付现代生活,往往正规学校教育所提供的一整套知识,要比父母言传身教的许多知识更有用。因为现代社会,每个人的生活都越来越依赖于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法律等系统的抽象运作,而他的生活也越来越多地被这些抽象和复杂的事物所影响和牵制。哪怕生活在偏远县城中的普通小市民,他的营生也可能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某些人的决策关联在一起。 现代知识的特点是“智性化”、“抽象化”和“间接化”。这些以二手经验形式表现出来的抽象知识,需要专门的训练才可以习得。除此之外,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生活,还需要一种更加抽象的知识。阿波罗登月、转基因农作物、冠状病毒、古希腊历史四个例子中的知识,都涉及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与理解的问题,几乎所有的普通人都不能凭借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形成对这些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只有那些经过专门和长期科学训练的人,才清楚这些事例背后隐含的那些专殊和抽象的知识及其原理。德国人类学家盖伦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指出,“抽象概念化的趋势和对数学的偏爱”,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一种特别顽固的习性,而这在科学知识和普通人的常识之间,划出了一道深深的鸿沟。 对于多数普通人来说,令人不安之处在于,现代生活的整个制度,都以这些抽象的知识为基础建构起来,它们也不断地以技术的方式,渗透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个体的生活产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