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八、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 第一课时:革命先驱孙中山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了解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和伟大贡献。 道德修养:感知人们对孙中山的纪念,了解孙中山的革命之路。 法治观念:感受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增强爱国情感,学习与继承他的革命精神。 健全人格:通过“红色研学之旅”活动,走进纪念场馆发现文物故事思考人物特点,提升 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责任意识: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祖国才真正实现了独立、民主、富强。 南京中山陵 北京中山公园 广州中山纪念堂 课前导入 人们为什么用各种方式纪念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早年学医,后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 有限”,“医国”比“医人”更重要。1894年,孙中 山上书李鸿章,提出改革建议,但未被采纳,他很是 失望。同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一败涂地, 他放弃了对清政府的最后一点幻想,自此走上革命道 路。 读一读 课前导入 孙中山,早年学医,后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 有限”,“医国”比“医人”更重要。1894年,孙中 山上书李鸿章,提出改革建议,但未被采纳,他很是 失望。同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一败涂地, 他放弃了对清政府的最后一点幻想,自此走上革命道 路。 读一读 课前导入 孙中山是怎样走上革命道路的? 我来说一说 我觉得他更远大的 理想就是“医国”。因 为当时国家正处于内忧 外患时期。 课前导入 “一息尚存,不忘救国。”孙中山先 生的这句名言体现了他愿为国家奋斗到最 后一刻的革命精神。 我来说一说 课前导入 孙中山生活的年代,中国正遭受帝国主义列 强的野蛮侵略和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统治,战乱 频发,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灾难 深渊,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 课前导入 我来说一说 “上书李鸿章,提出 改革建议。”这说明他开 始决定“医国”时,对清 政府还是抱有希望的。 我发现孙中山是经历了 对清政府抱有一点希望,到 失望再到放弃幻想的过程, 然后走上革命道路的。 课前导入 孙中山先生一直在不断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开 始对清政府还心存幻想,但是《辛丑条约》签订后,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各种社会矛 盾更加尖锐。孙中山同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推 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中国才有出路。 课前导入 1 孙中山立志救国 《辛丑条约》签订后,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中国才有出路。他们不断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奋勇抗争,孙中山先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新知讲解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早年到香港学医,毕业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但他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医国”比“医人”更重要。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改革建议,但未被采纳,很是失望。同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一败涂地,孙中山放弃了对清政府的最后一点幻想,自此走上革命道路。 立志救国 新知讲解 孙中山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 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开拓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倡导者。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领导发动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新知讲解 如果留心观察,你会发现在我国很多城市都有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足迹。在他逝世后,人们以各种方式纪念他。在广州市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大学,在全国很多城市都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公园。他的家乡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建立了孙中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