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以载道,言贵有物。从古代先哲的至理名言到现代学人的学术著作,从优美的文学 作品到普通的家常对话,语言文字始终肩负着传递真理、抒发情感、启迪思考、文明交流的 重任。改进文风,最基本的要求是做到言之有物,让我们的交流与表达真正具有价值和 意义。 言之有物,既需要我们将目光投向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等宏大主题;又要深入基层,关 切百姓所急所盼等细微之处,捕捉那些平凡而真实的人间烟火,正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 唐代诗人白居易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卖炭翁》中,他细腻描绘了底 层百姓的苦难生活;在《观刈麦》里,他描写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画面,生动展现了 农民在烈日下的辛苦付出。把“国之大者”与民生小事紧密结合,写出的文章才能有温度有 神采。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言之有物之“物”,时刻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里。这提示着我们 “风物长宜放眼量”,文章的写作不能局限于一时之景、一事之态。虽然社会热点、时事动态 抓人眼球,但倘若写文章仅着眼于当下的现象,文章便会如昙花一现,生发不出长久价值。 只有端起历史的望远镜,把目光放长远,才能不畏浮云、披沙拣金。当前,数字技术日新月 异,数字应用层出不穷,这要求广大研究者敏锐地捕捉变化、研判趋势、拿出对策,引导公众 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未来挑战。 在文章写作中,我们常常陷入“就事论事”的怪圈。事实上,改文风需要我们把握好历 史和现实、整体与部分、全局和一域等关系。言之有物,也需要我们以整体观观照事物,更 好地认识事物的来龙去脉,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探寻事物的运行规律,从而引发读者的共 鸣和思考。 (摘编自邓智团《既要“尽精微”,亦需“放眼量”》) 第1页(共8页) 材料二: 年轻时,曾读到欧阳修“逸马杀犬于道”的故事,说的是任职于翰林院的欧阳修与几个 同事出游,遇见一匹受惊的马踝死了路边一条狗。欧阳修提议大家把这事写下来,一人写 道:“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另一人写道,“有马逸于街撕,卧犬遭之而毙。”欧阳修 笑道:“使子修史,万卷未已也。”众人遂请教欧阳修,欧阳修写道:“逸马杀犬于道。”众人 皆服。 这一文风影响深远。 “刷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斯二月花。”我们都喜欢读言简意赅,行文优美的文章。好的 文章让人身心愉悦,并有所收获。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案牍公文,好文风都是行文的必要 条件。 行文目的是让人知道作(言)者的意图,用最通俗、简洁的文字,达到沟通和传达的目 的,应该是第一要旨,无关的废话套话,实无必要,更无意义。 对于那些空洞的文章,毛泽东同志曾深恶痛绝,形容作者“灵台如花岗之岩,笔下若玄 冰之冻”。他提侣行文讲话要平易近人、形象生动,写群众所在想、说群众所想听。 当今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时间尤为宝贵。工作要讲求效率,生活也要讲完 以人为本。一切不合时宜的文风,不仅影响我们的工作生活,也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是 到革除和地弃的时候了。 “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早在晋代,陆机就在《文赋》中阐明了语言精练的重要 意义,实在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摘编自杨迅《立片言而居要》) 材料三: 在古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