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68501

8.2《 登高》 课件(共2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4-0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1次 大小:24762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4-2025,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登 高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及创作背景。 2.学习借助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3.品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4.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新知导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检查预习 结合课下注释,解释词语的含义。 渚(zhǔ): 萧萧: 常作客: 苦恨: 繁霜鬓: 潦倒: 新停: 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风吹落叶的声音。 长期漂泊他乡。 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近停止。 作家作品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游历过南起吴、越,北至齐、赵等地。 诗人经历 35岁到长安求官,过了10年穷困落拓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曾陷贼中,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任左拾遗。 49岁时,弃官携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常被称为杜工部)。 流落四川8年,57岁时出川,辗转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58岁时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作家作品 他的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也被称为诗圣。代表作品《兵车行》、 《登高》、《蜀相》、《春望》、《北征》、 “三吏” 、 “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秋兴》等,有《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 杜甫从48岁到58岁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8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接)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这是56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而写成的。 诗歌风格 沉郁: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 顿挫:语言的刚健遒劲, 音调的铿锵有力, 章法的曲折变化。 朗读诗歌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甚至称它是“旷代之作”。 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新知讲解 《登高》是如何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 请大家从诗歌找出最能够概括诗人情感的字。 悲 悲什么?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新知讲解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写出漂泊之远,从空间角度来写。一悲漂泊他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