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教学设计: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课时:1课时(45分钟) 教材版本: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核心素养渗透: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经济规律与人为因素的关系,理解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时空观念:梳理1956—1976年重大事件的时间脉络,构建历史阶段框架。 史料实证:运用壁画、统计数据等史料,辨析“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历史解释:多角度评价中共八大、文化大革命等事件的历史意义与教训。 家国情怀:通过模范人物事迹,感悟艰苦奋斗精神对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 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决策及其历史意义。 2.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表现与历史教训。 3. 文化大革命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破坏性影响。 4.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建设成就与模范人物的时代价值。 教学难点: 1. 辩证分析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成就与失误并存的历史复杂性。 2. 理解“左”倾错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发展逻辑及社会根源。 3. 引导学生从历史教训中提炼对国家治理的现实启示。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含时间轴、历史图片、纪录片片段)。 史料素材:1958年“大跃进”壁画、人民公社化运动文件摘录、刘少奇冤案档案材料。 学生活动材料:角色扮演卡片(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视角)。 2. 学生预习任务: 查阅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人物事迹,准备课堂分享。 绘制1956—1976年重大事件简表。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历史的十字路口 活动设计: 1. 时间轴对比:展示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与1978年改革开放的节点图片,提问:“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到改革开放,中间20年经历了什么?” 2. 问题链引导: “如果你是1956年的国家领导人,面对百废待兴的中国,你会优先发展什么?” “探索道路是否可能一帆风顺?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与设问,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建立新旧知识联系。 环节二:探索的起步———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1. 历史背景分析 史料呈现:1956年《论十大关系》节选、苏联工业化成就数据。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中共八大召开时国内外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2. 八大的核心内容 任务归纳:学生阅读教材,提炼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核心问题:“为何说八大是良好开端?其决策与后来的失误有何不同?” 3. 成就展示 案例辅助:播放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纪录片片段,说明八大后经济稳步发展。 板书要点: 中共八大(1956) 背景:三大改造完成,国际竞争加剧。 任务:集中力量发展工业。 意义:符合国情,探索开端。 环节三:探索的曲折———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1. 总路线的提出 情境模拟:学生分角色扮演工人、农民,讨论“多快好省”总路线的现实可行性。 问题引导:“总路线强调‘速度’可能带来哪些隐患?” 2. 失误表现 史料实证:展示1958年“亩产万斤”壁画、土法炼钢照片,分析浮夸风危害。 数据对比:1959—1961年粮食产量统计表,说明经济严重困难。 3. 教训总结 小组辩论:正方“快速发展是唯一目标” vs 反方“经济需遵循客观规律”。 教师总结:经济建设需立足国情,实事求是。 板书要点: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表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后果:经济困难,民生凋敝。 教训:尊重规律,稳步发展。 环节四:动乱与灾难———文化大革命十年 1. 文革的发动 史料辨析:阅读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分析发动背景。 概念解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内涵与历史局限性。 2. 社会乱象 案例探究:刘少奇冤案档案材料,讨论民主法制被践踏的后果。 情境体验:播放红卫兵批斗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