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合肥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务必擦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体裁分析的层面来考察中国小说史,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小说往往兼具叙事体作品与抒情体作品的特 征,并且呈现出以故事为中心的倾向。这种倾向,也存在于天然适合表情达意、营造抒情氛围的韵语体文 学作品中。 小说主要是一种叙事体作品,中国传统小说的重点在于叙述故事和组织情节。以故事或事件为中心, 使得中国小说与史籍相沟通。与史籍的密切联系,一直使中国小说呈现出特殊的风貌。古代大多数小说批 评者,几乎都探讨过小说与史籍之间的关系。追求真实性,就是小说在史籍的参照下所自设的目标。但是, 史籍亦有文心和诗心,这一点也早已为人所知。因此,在与史籍相纽结而行的过程中,中国小说一方面恪 守“实录”原则,一方面仍以虚构为手段来建构主观意念中的真实,并且它所虚拟的叙述,在某种程度上 较之史籍似乎更具有说服力与暗示性。在史籍的主要编撰体例即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之中,最为 小说所借鉴的是纪事本末体。一部中国小说史,以此结构而完篇的小说在数量上要占到多数,这也凸显出 传统小说以故事为中心的创作倾向。 至于附生于整体叙事之中的抒彩,在传统小说中也相当明显。即使是事件叙述密度非常大的早期 小说如《燕丹子》,也给读者营造出“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诗意氛围。在小说中,诗赋词曲的引入,在语言 层面上即能滋生诗意;对场景尤其是对景物的描写,也能创造抒彩;更值得重视的是,对人物内心感 受或精神世界的描写,同样能产生抒情味。但在中国传统小说中,在以故事为中心的叙事模式中,表现人 物的精神世界基本上都有着具体的时空条件,很少有专重人物心理而弃故事于不顾的小说,这一点与西方 第 1页/共 9页 有别。古代小说在现代小说理论体系中受到批评的,主要与这一特征有关。这种很少以人物塑造为中心的 小说创作倾向,在多数评论者看来,必然以缺乏对人物情感世界的深入表现为代价。但果真如此吗?这尚 需学界进一步探讨。 (摘编自叶岗《论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特征的民族性》) 材料二: 早就有学者注意到,中国小说形式的发展受历史著作的深刻影响;至于引“诗骚”入小说的表面特征 “有诗为证”,更是小说研究者喜欢谈论的话题。 中国古代没有留下篇幅巨大、叙事曲折的史诗,在很长时间内,叙事技巧几乎成了史书的专利。实际 上自司马迁创立纪传体,进一步发展历史散文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以来,史书也的确为小说描写提供了可 资直接借鉴的样板。另外,史书在中国古代有崇高的位置,“经史子集”不单是分类顺序,也含有价值评判。 不算已经入经的史,也不提“六经皆史”的说法,史书在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地位,也远比只能入子集的文 言小说与根本不入流的白话小说高得多。以小说比附史书,引“史传”入小说,都有助于提高小说的地位。 再加上历代文人罕有不熟读经史的,作小说借鉴“史传”笔法,读小说借用“史传”眼光,似乎也是顺理 成章。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即使唐传奇、宋话本、元杂剧以至明清小说兴起之后,诗歌二千年的正宗地位 也没有真正改变。而在这“诗的国度”的诗的历史上,绝大部分名篇都是抒情诗,叙事诗的比例和成就相 形之下实在太小。这种异常强大的“诗骚”传统不能不影响其它文学形式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