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74376

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4-0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7次 大小:34793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云南省,次月,答案,PDF,试卷,语文
  • cover
勇担社会之责,推动社会文明的持续建设;另一方面,要挖掘利用礼乐文化对社会政治、 马关县第一中学2025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 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自觉传承和发扬华夏民族特有的价值追求、行为伦理等优秀文化 语文 基因。让礼乐文化的现代建构、转型不仅立于礼、融于仁、归于德、成于乐,更要增加 “礼乐文化”的话语空间,将其合理嵌入文明社会创建、社会治理剑新等生活各方面, 发掘两者交融下新的时代力量。 注意事项: (摘编自郭庆《儒家礼乐文化的现代转型》)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 材料二: 题卡上填写清楚。 ①礼乐文化兴于三代。“般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般礼,所损益可知也。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从《周礼》《仪礼》《礼记》的相互印证可以清晰地看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到,西周时期以五礼为核心的礼仪制度已经非常完备,衣、食、住、行、婚丧、朝聘、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祭祀、征伐等方方面面都纳入了礼乐制度,无论是天子、诸侯、公卿、大夫、士还是普 通百姓,均需依礼行事,以求上下相安、万民和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周公对礼乐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化的整合使礼乐获得了统一的形制,这对于礼乐文化的流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真正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把夏尊“天命”、商信“鬼神”的文化传统带入了“明德慎罚”的“礼乐文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②夏商周三代已成的礼乐,在春秋时期地位尽失。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失序, 材料一: 在当时的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文化焦虑。在这种文化焦虑的背景下,在礼乐废弛的现 礼、乐,源于先人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方式,后经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实 实面前,孔子没有从礼文化外在的行为规范层面进行损益,而是着力于“人心”,试图 践探索,成为古代中国公共生活秩序与社会生活的根基,继而逐步发展为一套完整的典 从精神文化的革故鼎新中赋予礼乐文化赓续发展的新的生命力,开启了对中华文化富有 章制度并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儒家礼乐文化主张通过礼仪规范形成社会秩序,并以音 伟大历史意义的创造性文化实践。 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疏导民情、教化民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礼乐文 ③孔子释仁入礼,提出了内仁外礼的伦理模式。“仁”是儒学最核心的价值理念, 化在不同时代发展中彰显着深刻的人生智慧,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文化理念,由此诠释了 既不是先验的,也不是外在于生命、生活的绝对道德律令,而是现实的、具体的、主体 儒家礼乐文化的恒常价值。 性人的生命意向活动本身。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因为有 儒家的“礼”强调修身,修身需规范,规范则需承受相应的不适和痛苦。如何让修 “仁”这个儒家的最高价值成为礼乐文化的价值支撑,使得以仪式礼仪为重的礼乐风貌 身的过程充满自觉和持久,这需要“仁、乐”的感染和激发,如孟子所说,“仁言不如 向世俗伦理发生了转型。一方面,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整理三代之礼的基础上, 仁声之入人深也”。由此可见,以“仁义”为核心的音乐可以起到深刻且持久的教化作 删诗书、修礼乐,重新解释和挖掘礼乐文化的精神意蕴,最终升华了礼乐在天人关系、 用。观及儒家的“礼乐文化”,归根于在“仁”的加持下,将“礼乐”上升为一种道德 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理想人格等方方面面蕴含的普遍原则,把礼乐思想中蕴含的以人 意趣,更好地指导人的实践活动。在儒家看来,人不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