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单元写作:《怎样选材》教案 【教学目标】 1.在阅读教学和已有写作积累的基础上,认识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 2.尝试体会选材对于写作的意义,学习选材的方法。 3.在写作时能从生活中选材,围绕中心选材,并努力做到典型、真实、新颖。 【教学重点】 1.在阅读教学和已有写作积累的基础上,认识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 2.尝试体会选材对于写作的意义,学习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写作时能从生活中选材,围绕中心选材,并努力做到典型、真实、新颖。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选材是指写作时材料的选择。材料的选择与取舍决定着文章的质量,只有从丰富的材料中精选出最恰当的,文章才能写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写作课———《怎样选材》,学习选材的方法。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技法指导 (一)技法点拨 1.提出问题 生活中的材料有很多,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吗? 2.技法小结 老师总结:通过同学们的分享,我们可以发现: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各类人物,遇到的各种事情,看到的各种景物,以及自己的所思所想等,都可以成为写作时的直接材料。作者对这类材料有切身感受,因而运用于写作时得心应手,更利于表达真情实感。例如《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写自己双腿瘫痪后种种暴怒无常的行为,写母亲的体谅、宽容、默默忍受乃至发病离世,都取材于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这种经历与体验刻骨铭心,所以写得格外真切,读来催人泪下。 间接材料,来自我们读过的书籍、文章,听过、看过的音频、视频等,以及他人叙述等,这类材料广而杂,有利于丰富写作的素材。例如《青春之光》:作者引用了黄文秀的驻村日记的内容,不仅表现了黄文秀为脱贫攻坚呕心沥血的精神品质,同时也增加了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都是写作所需要的。 (二)技法指导 1.提出问题 那么,面对如此丰富的材料,我们应该怎样选取呢? 2.技法小结 (1)围绕中心。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需要通过材料支撑与表现。围绕中心选材,就要选取最能突出中心的典型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 例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围绕着“阿长虽然不无愚昧、可笑之处,但她对‘我’的无私关怀,让‘我’永远感念”这一中心,选择了“阿长名字的由来”“阿长的性格特点”“阿长讲‘长毛’的故事”“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等材料;而这些选材都很好地突出了中心。 文章的中心决定着材料的取舍,也决定着详略的安排,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要详写,对表现中心起辅助作用的材料应略写。 如鲁迅《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文章先围绕阿长的日常言行,略写“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看管,详写睡相粗俗;其次围绕阿长“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详写“元日的古怪仪式”,略写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再次,围绕阿长的迷信可笑,详写讲长毛故事赢得“我”“空前的敬意”,略写“谋害”隐鼠而失去“我”的敬意;而后,围绕阿长对“我”的真诚慈爱,详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样有详有略的处理,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文章结构疏密有间,情感表达张弛有度。 材料典型。 所谓典型,就是说要选择最能表现人物性格或事物本质的材料。 如《邓稼先》一文写井下发生意外情况时,众人劝邓稼先离开,他却只说了一句“我不能走”,表现邓稼先身先士卒、坚守岗位的崇高精神,凸显这一人物的光辉形象。又如《青春之光》选取黄文秀说服班统茂带头成立砂糖橘种植合作社的事例,表现她周到、细致、有韧劲的工作作风。这些材料都很典型。 (3)立足真实。 展示同学们写作“亲情”类文章时用到的材料,想想它们存在怎样的问题。 ①妈妈为我打伞,妈妈的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