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伦比。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询民生,穷究的却是鬼神。 翻译: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赏析: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部编教材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1.了解贾谊以及《新书》的相关知识。 课堂导入 2. 疏通文意,划分结构,把握作者的论证逻辑。 3.赏析文中的对比手法,探究秦亡的原因。 4.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培养忧患意识。 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一 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治家、文学家。18岁时,就以博学能文而闻名于郡中,文帝即位后,因吴公的推荐,任为博士,掌文献典籍。其时,贾谊不过20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但以见识和议论,赢得博士中年长者的尊敬,受到文帝的重视。朝廷上许多法令、规章的制定,都由他主持进行。贾谊的才华和文帝对他的信任,引起了一部分朝臣的不满。他们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流言,动摇了文帝对贾谊的信任,结果文帝让贾谊离开长安,去做长沙王的太傅。 后人称贾谊为贾长沙、贾太傅。在长沙任职的三年中,贾谊的心情一直抑郁不欢。文帝七年(前175),贾谊被召回长安,任梁怀王的太傅。此时文帝虽仍赞赏贾谊的博学。而对于他多次上疏陈述的政治主张并不采纳。后来梁怀王骑马时摔死,贾谊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太傅的责任,经常悲泣自责,不久死去,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将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著有《新书》十卷。全面地阐述了深刻的政治思想和高瞻远瞩的治国方略,体现了积极出世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标志着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代表汉初史论散文的最高成就。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战国 秦朝 写作背景 西汉初年,由于持久的战争,社会经济遭受破坏,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人民生活苦不堪言。针对这种现实,贾谊借“过秦”以“规汉”,规劝汉文帝吸取秦王朝不施仁政导致覆亡的教训,防止重蹈覆辙。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战国 西汉建立 秦朝 内容介绍 《过秦论》是贾谊史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先讲述秦自秦孝公至秦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后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开始覆灭,在此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 上篇 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施行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 中篇 写在秦面临危亡的情况下,秦王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王子婴的过失。 下篇 是我国古代议论文的一种文体,“论者,议也”。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论学等内容,重在说理。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过秦论》等。” 文体介绍 我国古代论文源远流长,先秦诸子散文,如《孟子》《韩非子》,实际上都是论说文。从现存的文献看,贾谊《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