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小学语文第5册第4课《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读写练习题 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挑拨(tiāo tiǎo) 挑选(tiāo tiǎo) 挑战(tiāo tiǎo) 挑水(tiāo tiǎo) 二、拼一拼,写一写。 hán lěng xiǎo jìng wāi xié bái shuāng 天气 林间 的大树 一层 zèng sòng yǔ gài cán luò jūn zhǔ 礼物 举起 花朵 开明的 chéng zi tiǎo dòng 金黄的 起我们的好奇心 三、比一比,再组词。 径( ) 残( ) 犹( ) 君( ) 斜( ) 经( ) 浅( ) 优( ) 群( ) 科( ) 四、用合适的方法理解诗中的词语。 1.径: 2.斜: 3.尽: 4.擎雨盖: 5.残: 6.犹: 五、给下面诗句选出正确的解释。 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 A.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 B.从远处沿着石子铺成的弯弯曲曲的小路爬上了寒冷的山上,走近白云中的人家。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A.荷花凋谢了,那举起雨的盖子也枯萎了,枝干残缺了,还在傲霜斗寒。 B.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傲霜斗寒。 六、先解释加点的词语,再写出句子意思。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坐: 霜叶: 于: 句意: 2.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君: 橙黄橘绿时: 句意: 七、根据课文填空。 1.《山行》的一、二句写了远望看到的寒山、 、 、 等景物,三、四句写了诗人停车欣赏是因为枫叶比 还要红艳 ,表达了诗人对 、对 的喜爱和 之情。 2.《赠刘景文》的一、二句写了秋天荷 、菊 的景象,三、四句写 是一年中最美的风光,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 。 八、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从“寒山”“霜叶”“荷尽”“菊残”“傲霜”“橙黄橘绿”看出《山行》《赠刘景文》都写了秋天的景色。( ) 2.《山行》的第四句,用“霜叶”和 “二月花”作对比,突出了霜叶的红,体现了深秋枫林的生机盎然。( ) 3.《赠刘景文》的一、二句,“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 4.《山行》和《赠刘景文》两首诗,都是先描写景色,再抒发思想感情。( ) 八、默写《山行》。 九、阅读《夜书所见》,完成练习。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1.用合适的方法解释加点的词语。 客情: 知: 挑: 2.诗歌描写了哪个季节的景色?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写出第一、二句诗的意思。 4.“ ”两句写了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 5.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多选) A.“萧萧”两字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引出“寒声”。梧叶摇落、江上秋风又进一步烘托了深秋寒凉的气氛。 B.秋风起时诗人身在他乡,不禁思念起家乡来。 C.诗人看到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拨弄蟋蟀,于是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D.一、二句写近处的梧叶、秋风,三、四句写远处的儿童挑促织,形成前后对比。 E.诗歌表达了诗人热爱秋天的思想感情。 十、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秋天到了,树叶被风一吹,就像美丽的蝴蝶一样在空中纷纷飞舞:有心形的杨树叶子、长长的柳树叶子、小小的榆树叶子……它们落到地面上堆积了厚厚的一层,我踩在上面感觉美极了。 秋天到了,田地里的庄稼成熟了。农民伯伯们喜气洋洋地往家里收玉米,剥玉米。玉米剥去皮后,金灿灿的颜色看起来就像金子一样。大豆也成熟了,豆荚鼓鼓的,豆粒圆圆的,黄黄的,一粒粒看起来就像传说中的“金豆子”。还有花生、高粱、地瓜……很多很多的农作物都在秋天成熟了,真让人开心啊! 秋天到了,果园里一派丰收的景象。苹果树上挂满了大苹果,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