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89985

23 马说 同步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14次 大小:586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马说,同步,答案,2024-2025,学年,语文
  • cover
23  马 说 文学常识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课文对译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是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把它当成普通的马)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知识梳理 1. 通假字 (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衹〔只〕”,只、仅) (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 (3) 才美不外见(同“现”,表现) 2. 一词多义 食 策 能 3. 词类活用 (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受屈辱) (2) 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吃尽) (3)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活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4. 古今异义 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平安) 5. 特殊句式 (1)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即“千里之马者”) (2)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即“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6. 重点实词 (1) 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 (2) 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3)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4)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5)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 (6)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7)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8) 执策而临之(面对) 主旨归纳 本文作者把知人善任的贤君比喻为伯乐,把未被发现的真正的人才比喻为千里马,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 名句梳理 1. 《马说》中描写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的语句: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 《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 《马说》中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拓展链接 周公吐哺 “周公吐哺”这一典故出自《史记》:“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其大意是“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也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发要多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去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后人以“周公吐哺”比喻为了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形容礼贤下士,求才心切。 23  马 说 1.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 才美不外见 B. 安求其能千里也 C. 食之不能尽其材 D.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 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 (1) 能:① 虽有千里之能(      ) ② 安求其能千里也( ) (2) 食:① 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② 食之不能尽其材( ) (3) 策:① 策之不以其道(      ) ② 执策而临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