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91473

河北省邢台市名校协作体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4-0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5次 大小:4176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河北省,试题,语文,一模,学期,三下
  • cover
2025届河北省邢台市名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一模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了重现宋代《千里江山图》中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象,当代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把《千里江山图》中的“山水”进行拟人化的处理,并集中提取了最能代表《千里江山图》中情景交融的“青绿”山水意象,进行审美表达。不像传统的戏剧那样为戏剧的故事情节和叙事服务,从而揭示出戏剧人物的典型性格,而是为了再现和表现宋代王希孟绢本绘画《千里江山图》中情景交融、富有诗意的山水审美“意象”和意蕴;同时,为了追求上述审美意象的极致表达效果,导演在全面研读《千里江山图》的基础上,在如何跨时空和跨艺术门类的当代审美转换中,确定了宋代《千里江山图》中“青绿”审美意象的提取,并且凝结了导演对客观事物最为本质的把握和选择,及其真挚情感的表达。因为“青绿”这一审美意象,既是《千里江山图》中最为核心的纯审美意象和灵魂,也是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中引导我们观看的审美眼睛,很难用具体的生命形态去展示。于是导演回避和淡化了舞蹈诗剧中某一具体人或物的形象,而是把《千里江山图》中最为突出的“青”和“绿”这两种色彩提取出来,做到以意取象,使其抽象化和符号化,最终转换为独具东方审美特色的“青绿”审美意象。 为了营造上述《千里江山图》的核心“青绿”意象,导演还特意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安排了一段《青绿》的女子群舞。领舞者孟庆旸说:“我的角色就是青绿,是一个纯写意的角色,像是青绿颜色的气魄。我们的舞蹈不再是展现女人的柔美,更多的是表现出大气磅礴的气势。”尤其是舞剧中“青绿腰”这个经典动作,更是形象地运用了中国古典美学“意象”的理论,呈现出宋代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山峰的险要和陡峭。孟庆旸在传授这个经典动作要领时曾说:“青绿腰,是身体呈几何状态,如同山石,核心力量在腰部。右脚在前,左脚在后,整个人状态要像山石一样,巍巍的山峰,用后脑的意识顺延下去,腰部慢慢向后…”将《千里江山图》画中的险峰通过这样一个特殊的舞蹈动作转换,将其意象生动地传递出来。 因此,为了营造《千里江山图》中这一“青绿”审美意象,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传承中华古典美学精神的基础上融入了当代人的审美表达和艺术形式,把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山水意象,巧妙地转换成身穿青绿衣裙表达当代人审美的舞蹈意象,最终实现了我国古典美学意象论的当代建构和表达。其整个演出过程,犹如王希孟的绘画创作过程,舞蹈中演员所处的不同位置,分别象征着《千里江山图》中高低起伏的山峰,从而把平静的画卷转化为舞动的“青绿”意象,其若隐若现,变幻无穷,达到了物我交融的意象审美极致。 (摘编自高尚学古弦《文化传承与当代建构———舞剧(只此青绿>对中国美学理论的发展》) 材料二: 传统艺术与时代科技的结合,呈现出虚拟化、互动化的表现方式,以及多元化、多角度、多维空间的观感效果。科技与舞蹈的结合碰撞出奇妙的火花,但科技对于舞蹈不全是益处,在不当使用中还会制约舞台艺术的发展,例如过度追求视觉冲击而破坏舞蹈本体,使其价值大大降低,不注重内容的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