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题材剧创作从“权谋”到“宫斗”的类型演变与生成逻辑植根于21世纪以来网络媒体的影响渐大,网文书写日益走俏,历史叙事的表现内容发生了从正史到稗史的巨大转变———正史叙事每每对应着传统历史小说写作,稗史故事则主要出自网络IP改编。文学作品的表现内容也从以帝王谋臣之间的“权谋之争”过渡到后宫嫔妃的“爱恨纠葛”。 网络文学作为21世纪以来电视剧改编的重要母本来源,借助互联网的浩大声势与传播优势,改变了传统文学版图与文学的规定性。文学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传播接受方式,包括审美接受效果,都发生了变化。传统文学重在“悦志悦神”的美感效应出现被边缘化的趋势,网文阅读的“官感满足”带来的“爽感”不由分说地异军崛起,显示了媒介之变所引发的艺术之变,也直接推动了历史题材剧子类型的兴衰更替与表现内容的畸变。 从“权谋”到“宫斗”,历史剧故事内容趋向窄化的现象为人们所熟知。其中,大多数历史正剧成了“帝王剧”,而宫斗剧则进一步窄化为“后妃剧”或“帝妃剧”。稗史化、私语化的宫斗剧少了史实制约,也决定了该子类型精神格局的狭小。“表现谁”不只是内容或对象问题,还联系着创作者的历史观:谁创造了历史?是抱定英雄史观还是坚持人民创造了历史?创作者如何看待历史中的帝王、英雄与人民的关系?这既是唯物史观的根本关切,也应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历史剧中的具体体现。 其实,历史剧创作并不是一开始就呈现为“权谋”或“宫斗”为主的面貌,而是与大众趣味相联系的市场选择逐渐使然。历史剧在叙事上的优势又为这种市场选择提供了基础。尤其是“权谋”与“宫斗”内容,都擅长强情节、快节奏,戏剧张力几乎与特定朝代的权力斗争密不可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斗争越紧张激烈,剧情越好看。反过来,历史剧要“有戏”,似乎就越需要挖掘并依赖这些内容。与历史正剧相比,宫斗剧在叙事上更具优势:嫔妃之间的攻讦联盟、心计手腕与情感心理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依次展开,戏剧事件与人物关系更容易编织起紧迫的冲突,远较叙事结构相对松散的家庭伦理或都市情感剧更有便利与优势;与职场剧、谍战剧等类型剧相比,在表现人际之斗的“纯粹”“集中”“扎实”“范围”及“分量”上,也更胜一筹。 然而,叙事优长、新媒介传播优势都不能等同于精神内涵与文化理念的创新,有时反而是逆向而动的,即作品技巧越高妙、情节越抓人,伪装性就越强,影响也越负面:如有的作品借助历史影像一再着力美化封建帝王与后妃,不断渲染封建等级制度与人身依附关系;再如只有强者才能生存,弱者只能遭受灭亡命运的价值立场,在无形中鼓吹了庸俗成功学等不健康的价值取向;宣扬封建腐朽思想,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进步观念以及中国现实主义诗文传统也相去甚远。 当下中国影视创作处于全球参照系中,世界各国都注重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开掘。中国也需要向全世界展现包容、宽厚、现代、文明的国家文化形象,讲好符合新时代精神的中国故事。因此,在现实题材创作增量回归之时,历史题材剧创作也亟待走出新媒体新技巧承载陈腐内涵与陈旧观念的窄巷,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拓宽表现内容、更新文化观念与创作理念。 (摘编自2019年8月21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