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96201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4-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6次 大小:242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
  • cover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故都的秋》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3课时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通过对“故都”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深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在旧中国颠沛流离、饱尝人间愁苦忧郁、孤独的心情。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悟作者的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 教学难点 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导入:寻秋景,秋味浓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叶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风里,马致远读到的是凄苦。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秋光中,王实甫读到的是凄美。 第一站:心系故都,品秋景 任务情境: 一位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自问世起就备受人们的青睐。我校社团拟以“忆故都,寻秋味”为主题,进行主题画册设计比赛。 作者简介: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921年6月,与郭沫若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代表作品《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写作背景: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活动一:寻文眼,撰写板块标题 1.请找出本文的文眼,并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文眼”是指作者在文章中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它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的作用。“文眼”是文章的窗户,通过它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点出故都的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奠定了文章的基调“悲凉”。“悲凉”本是形容人的消极、低落的情绪,这里用来形容故都的秋的特点,是融情于景的写法。 2.为增加画册的人文气息,请以《故都的秋》为脚本,选取典型意象,为你的画册设计出板块标题。 秋晨院落图(第3段) 秋槐落蕊图(第4段) 秋蝉残鸣图(第5段) 秋雨话凉图(6-10段) 秋日胜果图(第11段) 活动二:赏语言,撰写画册板块介绍语 请从《故都的秋》中为画册每个板块选择一句最能体现故都之秋特点的语句,作为每个板块的介绍语,并说明理由。 板块一:秋晨院落图 介绍语:“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理由:“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出了“清”;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 原文: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