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2696552
安徽省六安市第二中学河西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4-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8次
大小:56558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张
安徽省
,
考试
,
答案
,
PDF
,
试题
,
语文
2023 级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分值:150 分 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答题卡卷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促织》与《变形记》在故事整体设定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篇作品都叙述了变形故事:一个是 人变成了蟋蟀,一个则是人变成了甲虫。借助于这种变形手法,在貌似荒诞的叙述背后,作品表达出对社 会重压下人的命运的思考,即对人与物之间的异化关系或者人的异化的思考,从而具有了深刻的批判性。 《促织》写的是一个在外力残酷压迫之下的小人物“离魂”的人间惨剧。人原是万物之灵,蟋蟀本是 捕捉来给人当小玩意的,但在《促织》中,一切都被倒转过来———人成了一只可怜虫,而“蟋蟀”倒像在 玩弄着人的命运,成了成名一家生死、吉凶、福祸的主宰。作者表面上写小小的蟋蟀,实际上则是把封建 统治阶级的层层官员和处在社会底层、身受好几层压迫的老百姓,自上而下地串联起来,淋漓尽致地表现 了专制制度对人性的摧残。 如果说蒲松龄只是无意识地涉及异化的问题,那么卡夫卡则是有意识地以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法,深刻 表现了现代资本主义普遍的人的异化现象。人在一夜间变成了甲虫,从生理现象看,是反常的、虚妄的、 荒诞的;而从社会现象上讲,又是正常的、可能的、现实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一旦失去谋生的能力、 谋生的手段、谋生的资本、谋生的机会,就无异于变成一只甲虫。格里高尔发觉自己变成甲虫后,那一串 焦急的心理活动正反映了他一年到头过的都是那种惴惴不安、灰黯屈辱的日子。这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 “非人的生活”。 《促织》思考问题的向度首先指向社会,而《变形记》则主要是对个人命运的关注。不同的思考向度, 体现出中西方两种文化的不同影响。我们知道,中国社会是建构在一个个家庭的基础上的,家庭是社会的 第 1页/共 9页 最小单位。在这样的社会格局中,个人的所有生存目的、生存价值指向的都是家庭和社会。在中国人的心 目中,群体的利益(更多的时候就是家庭)高于一切,所以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就成了很多中国人的追求。 而西方社会结构的最小单位是个人,或者说是依附于团体的个人。因此,强调个人的权利,对个人的关注, 就成了西方社会鲜明的特点。因着文化的不同,中西方在思考问题时就会表现出相应的差异性。中国人总 是将人置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来观照,并进而思考人的命运;而西方人则习惯于以自我的眼光去审视社会, 从而思考人的命运。《促织》与《变形记》所体现出的不同的思考向度正是这样一种具体的表现。 正是基于不同的思考向度,虽同样是运用变形的手法,但《促织》与《变形记》中人物变形的动因截 然不同。在《促织》中,成名的儿子变为促织,是为了挽救整个家庭行将遭遇的灭顶之灾。换句话说,也 就是个体是为着群体而牺牲的,这在某种层面上反映了中国人潜意识深处隐藏着的所谓忠孝,体现了专制 社会里一个又一个的群体(即家庭)的悲哀。而《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变形,则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 个体在难以承受的社会压榨下走向自我崩溃。虽然这一变形不可能不影响到家庭,但更多地体现出的却是 社会重压下一个又一个个体的悲哀。 (摘编自韩玺吾《<促织>与<变形记>:荒诞的背后》) 材料二: 社交媒体作为互联网的新生力量,凭借信息海量、传播及时、交互性和娱乐性强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兰亭集序》课件(共39张PPT)(2025-04-22)
12.《石钟山记》课件(共17张PPT)(2025-04-22)
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共27张PPT)(2025-04-22)
古诗词诵读《客至》课件(共24张PPT)(2025-04-22)
《风景谈》课件(共34张PPT)(2025-04-22)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