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13053

花城版(2024)三年级上册第2课 快乐的罗嗦欣赏 民乐合奏《快乐的罗嗦》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30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1次 大小:1624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花城,乐的,快乐的罗嗦,合奏,民乐,欣赏
  • cover
《快乐的罗嗦》 【教材简析】 《快乐的罗嗦》是作曲家张式业根据彝族民间舞曲音乐改编而成的弹拨乐合奏曲。这是一首富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乐曲,D羽调式,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流畅,为带再现单三部曲式,A段先由彝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月琴奏出主题,接着在音区变化中用各种乐器反复演奏,B段则由琵琶演奏出三拍子的较为抒情的音乐旋律,最后由扬琴主奏采用加花的创作手法再现了主题音调,表现了彝族人民轻歌曼舞、歌唱美好生活的欢乐场面。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经过一年多系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音乐经验,他们学习过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乐的快慢,也乐于在听唱奏演等音乐综合实践活动中去感受和欣赏音乐,但对本课涉及的彝族相关音乐文化以及其独特的民族韵律了解甚少,因此将在本课教学中加以感受与体验。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快乐的罗嗦》,初步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及相关音乐文化,为喜欢民族音乐打下感性基础。 2.在唱、跳、奏、演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乐曲的情绪和音乐风格,熟悉音乐的主题旋律。 3.借助肢体律动、画旋律线等方式感知音乐 ABA’三段体结构,初步认识民族弹拨乐器。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乐曲的情绪和音乐风格,初步了解民族弹拨乐的简要知识。 2.在音乐活动中感知音乐表现要素的变化对音乐情绪的影响。 【教学准备】 、钢琴、丝巾若干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开启彝族之旅 (一)活动目标 创设情境,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初步了解彝族风土人情及相关音乐文化。 (二)活动步骤 1.恒拍律动,走进彝族 师生一起随着已学歌曲《其多列》围圈律动进教室。 2.视听结合,了解彝族 伴着《快乐的罗嗦》背景音乐, 滚动播放彝族的风土人情及相关音乐文化介绍,学生初步了解彝族。 简介:彝族是我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在我国的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他们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也有自己的文字,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饰多姿多彩,各具特色,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有许多自己的民族乐器,如过山号、葫芦笙、月琴、大三弦、铜锣、羊皮鼓等等,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每逢火把节,村村寨寨的人们都会聚到一起,围着篝火,载歌载舞。 3.入情入境,巧揭课题 设问:你们知道彝族话是怎么称呼彝族吗?(板贴“罗嗦”) 教师揭题,出示完整课题《快乐的罗嗦》 (三) 活动评价 学生能否积极参与音乐律动,认真观看 简介,初步了解彝族及相关音乐文化。 (四)设计理念 此环节为情感唤起阶段,通过学过的歌曲律动及情境导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新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二、踏歌起舞 体验彝族音律 (一)活动目标 在听、唱、动、演等音乐活动中感受乐曲的情绪和音乐风格,熟悉音乐的主题旋律,了解乐曲 ABA’的三段体结构。 (二)活动步骤 1.聆听全曲,初步熟悉音响 (1)请学生聆听全曲,并且边听边思考: 乐曲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让你联想到了怎样的场景?(引导学生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点头、拍手、摇晃身体等去感受音乐) (2)师生交流听后感受:乐曲的速度快,情绪热烈欢快,仿佛让人联想到彝族人们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 2.聆听A段,感受快乐主题 (1)学生观看老师边哼唱主题音乐边做舞蹈律动(踏步+蹬腿、拍手),了解彝族人民喜欢用歌舞来赞美生活的风俗习惯。 (2)学生律动体验主题音乐(速度可以由慢逐渐加快) (3)学生围圈随A段音乐律动,同时寻找主题音乐共出现了几次?(6次) (4)出示音乐主题,了解主奏乐器,并学唱主题。 月琴:彝族人们非常喜爱的一件弹拨乐器,由琴头、琴颈、琴身组成,弹奏时通常将琴斜抱在胸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弹拨琴弦,音色清脆明亮。 (5)再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