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壹 壹 一 新课导入 《诗经》 蒹 葭 学习目标 1.复习“重章叠句”与“托物起兴”的定义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2.通过对比分析《蒹葭》与其他诗篇,掌握递进式意象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3.探究古典诗歌中象征手法的多层意蕴。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爱慕之意 (起兴) 思念之苦 苦闷、焦灼(实写) 美好愿望 和谐与欢乐(虚写) 复习旧知 1.重章叠句: 定义:诗歌中章节结构重复,仅替换少量字词,形成节奏感和情感递进。 作用:强化主题、渲染氛围、深化情感,如《关雎》中“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递进式追求。 2.托物起兴: 定义:借自然景物引发情感或主题,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 作用:以物喻情、暗示象征,如《关雎》以“关关雎鸠”雎鸠成双成对出现的情景,暗示窈窕淑女是君子的好伴侣,要与君子成双入对。 新课导入 秦国,一个西北的边陲小地,历经长达五百年的崛起之路,跃身为西部强国。长久的战事与艰苦的环境,铸就了秦人强悍勇猛的顽强个性。而在这样的 铁骨之下,也深藏着一抹缱绻柔情。收录于《诗经·秦风》的《蒹葭》,就记载了这样的情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更是道此篇“最得风人深致”,意思就是国风里写得最美的。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领略“蒹葭”的千年之美吧! 壹 壹 一 新课导入 蒹葭是什么植物? 浅唱低吟品诗韵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音韵美 (1)重章叠句:三章语句基本相同,音韵回环往复、余韵悠悠。 (2)四言二拍为主:大都是四言的语句形式,朗读时采用“二/二”拍,读起来整齐,节奏感强。 (3)叠词:苍苍、萋萋、采采等,朗朗上口、音韵和谐、优美流畅。 (4)押韵:苍、霜、方、长、央/萋、晞、之、跻、坻/已、涘、之、沚,抑扬顿挫、跌宕起伏。 1.找出诗歌中的几组重章叠句的诗句。 第一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第二组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重章叠句赏意境 1.找出诗歌中的几组重章叠句的诗句。 第三组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第四组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重章叠句赏意境 2.第一组诗句反复写蒹葭和白露,有何作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蒹葭———苍苍、萋萋、采采的变换,写出芦苇从碧色苍苍到一片茂盛、更为繁茂的过程,暗示时间的推移,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凄苦悲凉的心情。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写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逐渐变干的过程,暗示时光的流逝,说明诗人天刚亮就来到河滨,一直寻寻觅觅,直到太阳东升,仍未见伊人。由此,一个痴情执着又有些焦急的追寻者形象便跃然纸上。 重章叠句赏意境 起兴 3.第二组诗句反复写的伊人是谁?她在哪里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重章叠句赏意境 是谁 “伊人”:指诗人所爱的之人。 在哪 秋水盈盈,河道阻隔,她在远方。“伊人”踪迹飘忽,难以追寻,可望而不可及。 朦胧美 4.请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