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2025年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八 古代诗歌阅读(五) 模块三 古诗文阅读 聚焦中考 01 初中古诗阅读要求学生能够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近年来中考对古诗词的考查一般有:理解、鉴赏诗歌内容及表达效果;感知诗词中的艺术形象;理解诗词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评析诗词凝练的语言。因此,考生平常就要注意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古代诗歌的鉴赏多以“选择+简答”的形式考查,律诗多从题目、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全词诗等角度考查,词从题目、上阕、下阕、重点词句等角度考查,重点考点多为思想感情、重点词句鉴赏、内容理解、画面描述、表现手法等。 考点攻坚 02 1.下列对诗作《使至塞上》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园”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 “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解析】“萧关”是古关名,而非人名。 D 2.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歌行体古诗。以七言为主,辅以二言、九言,体现了“歌”的特点: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行”的动感。 B.本诗根据主题的需要,叙写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娇儿踏被”“屋漏床湿”等情节,为后文蓄势。 C.本诗语言既朴实准确,又形象生动,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倚杖”一词,准确生动地描摹出诗人年迈、无奈的形象。 D.全诗先叙事,后抒情议论,既写了诗人贫困悲苦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愿望。 A 【解析】“以七言为主,辅以二言、九言,体现了‘歌’的特点;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行’的动感”有误,应为:以七言为主,辅以二言、九言,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体现“行”的动感;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故选A。 3.下面对《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开头两句精用“接”“连”“转”“舞”四个动词,开篇即宏阔大气,画面感强,意象鲜明,意蕴朦胧,想象奇特,境界浪漫。 B.“殷勤问我归何处”,天语问“归”,殷勤殷切,随后词人嗟叹,却道诗文何用,语藏艰辛苦闷,看似答非所问,实则意脉承接连贯。 C.“九万里风鹏正举”用了《庄子》寓言中大鹏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典故,词人想象自己乘着大鹏飞到三山,以大鹏翱翔表露雄阔胸襟。 D.这首词以豪迈清空的意境,雄健矫拔的笔力,刻画了李清照的精神世界;梁启超曾评论说“此绝似苏辛派”,指出了此词豪放的特色。 C 【解析】“九万里风鹏正举”借用《庄子》寓言中的大鹏形象,抒发词人心中抑郁不平之气,词人想去没有离散没有悲伤、没有战乱的仙境,反映了词人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C项中“以大鹏翱翔表露雄阔胸襟”赏析有误。故选C。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乡子”,词牌名;“悠悠”,形容长江水悠远绵长;“兜鍪”,古代士兵所戴的头盔,这里形容孙权英武善战。 B.“何处望神州” 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词人悲愤不已。由此抒发对古代同是镇守江南的年轻气壮、英勇征战的将帅之才孙权的呼唤。 C.远眺大江南北,“满眼风光”无限美好。只是故土沦陷,兴亡难料,面对美好江山,词人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