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下册 爱莲说 对比阅读测试题 阅读文本 【甲】《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养竹记》(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完成下列问题 1. 下列对《爱莲说》和《养竹记》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爱莲说》中作者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B. 《养竹记》中作者对竹子先遭砍伐、后被精心养护的不同命运进行描述,引发对人才境遇的感慨。 C. 《爱莲说》和《养竹记》都运用了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D. 《养竹记》中竹子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与君子之德相呼应,《爱莲说》中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等特点象征君子的高洁品格。 2. 下列对两篇文章语言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爱莲说》语言简洁凝练,寥寥数语就将莲花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B. 《养竹记》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易懂,如“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直白地阐述观点。 C. 《爱莲说》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D. 《养竹记》多使用对偶句,句式工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与《爱莲说》语言风格完全一致。 3. 下列关于《爱莲说》和《养竹记》写作意图的表述,错误的是( )(3分) A. 《爱莲说》作者借赞美莲花,表达自己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态。 B. 《养竹记》通过对竹子的描写和议论,旨在呼吁人们爱护竹子,保护自然环境。 C. 《爱莲说》以莲自比,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养竹记》以竹喻贤,表达对人才的思考。 D. 两篇文章都借物表达了作者对品德高尚者的推崇,同时也蕴含着对社会现象的看法。 4. 下列对《爱莲说》和《养竹记》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不蔓不枝”(蔓:生藤蔓,名词作动词);“君子见其性”(性:本性 ) B. “亭亭净植”(植:种植) ;“固以树德”(树:树立 ) C. “香远益清”(远:远播,形容词作动词 );“贞以立志”(贞:坚贞 ) D. “陶后鲜有闻”(鲜:少) ;“夷险一致者”(夷:平坦 ) 5. 下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