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杜甫 部编教材 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 唐宋文学编年地图 35岁以前:读书游历《望岳》 35-44:求职无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44-48:安史之乱,被俘,出逃,做官,直言进谏被贬官“三吏”“三别” 48-59:漂泊西南《登高》《登岳阳楼》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知人论世———作品风格 沉 郁 顿 挫 所谓“沉郁”指诗歌内容的广阔深刻,思想情感的深沉蕴藉。 所谓“顿挫”指诗歌韵律的抑扬跌宕,结构手法的含蓄曲折。 清·吴瞻泰:“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知人论世———杜甫的一生 文本探究———初读文本 登岳阳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杜甫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高所见 抒发所感 叙事 描写 抒情 本诗围绕“登楼”,各联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简要概括。 整体感知 今昔对比 首联表达了诗人往昔对岳阳楼的向往与眼前登楼的喜悦之情。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昔闻”:慕名已久、向往之久。 “今上”:夙愿得偿,幸事一件。 思考一: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登楼时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赏析首联 思考二: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大家觉得这首诗首联的“无字处”是什么?妙在何处? “昔”和“今”之间的空白,作者没有用简单“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这今昔对比期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这其实是一句包含了物是人非、感时伤世的感慨。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宋·刘须溪 思考:本联中最传神的两个字是?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特点? 赏析颔联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坼:分裂、分开,洞庭湖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水的磅礴气势; 浮:漂浮,洞庭湖几乎包容了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的壮阔浩荡之景。 用夸张、想象的手法,写出了洞庭湖水的浩渺壮阔,无边无际。 释字意 + 描画面 + 明手法 + 析效果 赏析颈联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思考: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颈联中,诗歌境界已经由宽阔转为狭窄,试分析作者情感。 自己的孤寂与湖水的广阔雄伟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已的痛苦之情。写出了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年老多病的悲苦心情。 阔 狭 湖水阔大充盈 诗人仅有孤舟 诗人年华易逝 湖水亘久不变 湖水壮阔浩渺 诗人身无长物 对比 赏析尾联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思考:诗人流泪的原因是什么?这眼泪中包含哪些情感? 涕泗流 国家多难 年老多病 孤独无依 亲朋离世 身世之悲 家国之痛 老杜品格,穷而愈坚,悲而能壮,在自怨身世之中,仍保持傲岸的气魄与阔大的胸襟。 有人说,苦难对人的影响,无非三种:最下者埋怨社会不公,由怨天尤人而到仇恨外物,于是堕入魔道;中者以此为动力,改变自己命运,但是若存心不厚,也可能沦为与于连之属,即使有朝一日得逞,也必为小人;最上者,因对苦难体会很深,于是更能理解别人之苦难,甚至在别人有了苦难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苦难,这样的人,命运坎坷,身份卑微,但是灵魂却由此而不朽。杜甫是当之无愧的“诗圣”,“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