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在诗人李白的眼里,洞庭湖是“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而在刘禹锡的眼里,洞庭湖是“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面对美丽的洞庭湖,历代文人墨客从不吝惜自己的笔墨。当历史的脚步前进到了1160年的南宋,洞庭湖迎来了它的另一位知音,那就是张孝祥。 念 奴 娇 过洞庭 壹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张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汉族,简州(今属四川)人,生于明州鄞县。宋朝词人。著有《于湖集》40卷、《于湖词》1卷。他才思敏捷,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孝祥“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 他自幼资质过人,被视为天才儿童。公元1147年,张孝祥十六岁,通过了乡试,走出了迈向仕途的第一步。十八岁,孝祥在建康从蔡清宇学,二十二岁时,“再举冠里选”。 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张孝祥二十三岁,参加廷试。高宗亲自将其擢为第一,居秦桧之上。授承事郎,镇东京节度判官,主战并上书为岳飞鸣冤,为秦桧一党所忌,桧指使党羽诬告其父张祁,张孝祥因此牵连受难,秦桧次年身死,张孝祥授秘书省正字。历任书舍人、直学院士等职。 此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 作者生平 十几年的官场生涯,张孝祥几番起落,终究没有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最后黯然离开官场。但他为官期间,颇有治才,怀着“恻袒爱民之诚心”,政绩卓著。最终在荆州任上,尽管不过短短数月,由于对朝廷失望他愈发沉郁,但仍尽忠职守,加强武备,整修军塞,筑堤防洪,建仓储粮,置万盈仓以储漕运。在第二故乡芜湖,他更是捐出自己的三百亩田地为湖,疏通水源,为芜湖开通“水泽地脉”。 1169年三月,张孝祥返还芜湖。七月,得急病而逝。卒年三十八岁。英年早逝,让人为之叹息。 作者生平 张孝祥与张元干一起号称南渡初期词坛双璧。 他的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爱国词派的先河,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文学成就 体裁 内容 风格 清婉而俊逸 词 对故国的哀思长怀,对北伐中原的讴歌颂扬和对萎靡国事的感愤悲慨 豪壮典丽 忠愤悲慨 咏怀词 高雅格调 放旷、豁达 写景寄情、因事立意 情词 深婉清丽 情切意深 写景小词 清雅流丽 描绘临安景色 对国事的忧怀,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以及羁旅感怀 爱国词 佳作尤推思念情人李氏 诗 贰 写作背景 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又遭到毁谤而罢官,再次经历了仕途的险恶。他七月由桂林北归, 一路泛湘江,过衡阳,登衡山祝融峰,自长沙经湘阴,中秋之夜到洞庭湖畔。平湖秋月之夜,诱发了词人的“勃然诗兴”,使他挥笔写下了这首词。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作者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时年35岁。 叁 整体感知 一、题解《念奴娇·过洞庭》 1.念奴娇:词牌名,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的一个名叫念奴的歌伎。 2.洞庭:洞庭湖,古称云梦。洞庭湖南纳四水汇入,北与长江相连,位于相对“中原”的位置。古代文人游学、就任、流放、贬谪、漂泊多经过或逗留于此处,均留下诗词文赋,为洞庭湖积淀了深层的文化内涵。 这首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的即景抒怀之作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念奴娇·过洞庭 二、音频 三、译读 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三万倾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体会着万物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