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1 谏逐客书 与妻书 1.通读课文,理解重点实词、虚词,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 2.梳理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 3.体会林觉民写作时的复杂心情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4.学习实用性文本根据不同的目的,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策略的方法。 5.分析含义丰富的句子,把握作者运用长句表达的深刻含义和复杂情感。 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1.李斯( —前208),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 是秦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少时师从荀子学帝 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 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行郡县。秦二世二年(前208),因宦官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论督责书》《狱中上书》等传世,所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2.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 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民主革命 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少时厌恶科举, 遵父命应考童生,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 望万户侯”,第一个交卷了事。1900年考入福建高等学堂,曾数次领导学生运动。毕业后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1911年回国约集福建同志参加广州起义。随黄兴进攻两广总督衙门,因受伤而被捕,从容就义,时年24岁。 二、探究背景 1.据《史记》记载,秦王嬴政逐客的导火线是“郑国渠”事件。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宗室大臣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王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王不要逐客。秦王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2.1911年春,黄兴、赵声等人在孙中山领导下,计划发动广州起义。同盟会派林觉民从日本回国,准备让他回福建起义响应,后黄兴请他协助广州起义,于是林觉民回到福州,召集在福州的同盟会会员十余人,筹备军火。为了避开敌人的耳目,他计划让自己的妻子陈意映装扮成孀妇,以出殡的方式,把炸药装在棺木里,运往广州。但是陈意映已有身孕,难以长途跋涉,后来只好由其他同志化装掩护,将起义物资秘密运抵广州,到达广州已是4月27日,他们立即投入战斗。林觉民率领敢死队冲入两广总督衙门 后堂,发现总督张鸣岐已逃走。在东辕门附近,林觉民同迎面冲来的大队清兵血战,不幸中弹负伤,力尽被俘。在清朝官吏审讯时,林觉民慷慨陈词,纵论世界大势和献身革命的道理,怒斥清廷的昏腐反动。英勇就义时,年仅24岁。林觉民在起义前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字数不多;另一封给他的妻子,就是本文,题目是后人加的。 三、结构脉络 四、拓展知识 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 书 《谏逐客书》中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一种臣子向帝王逐条分析事理的公文名称,与“表”性质类似。 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是1911年4月革命党人在广州举行的起义,又称“辛亥广州起义”“辛亥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衙门,发动了中国同 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敢死队突入总督衙门,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衙门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派来镇压起义的北洋军短兵相接。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起义失败后,黄兴负伤撤回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革命志士牺牲,牺牲的中国同盟会会员一百余人,后由善堂收殓烈士遗骸七十二具,安葬于广州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因此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你搜集的内容: . 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