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42485

1.1.3《集合基本运算》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4-27 科目:数学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6次 大小:11806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1.3,集合基本运算,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高中数学 年级 高中一年级 教师 课题 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B版)必修第一册 -出卷网-:人民教育-出卷网- 教学目标 1. 理解两个集合并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并集. 2. 能用Venn图表示集合间的运算,体会直观图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3. 掌握集合并集的性质. 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概述 本节课通过书上的情境,即根据英语成绩,语文成绩低于70分的同学和要去参加征求会的同学组成的三个集合,提出班级问题,通过猜想假设、探究论证等环节得出本节课的重点—集合的并集。在建构图式环节中,让学生尝试用三种语言写出并集的定义,最后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出并集定义。得出定义后通过三道题由学生总结出并集的性质,通过做一道例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本节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集合的基本运算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B版)必修第一册,1.1.3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己学习了集合的含义、集合与集合之问的基本关系以及集合的并集,这为学习本节内容打下了基础.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本节课内容,如充分必要条件的范围等等,本节也是函数、方程、不等式的基础,所以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是高中数学的主要内容,也是高考的对象,在实践中应用广泛,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 3.本节课内容与学生具体生活的联系 比如第一组或第二组的同学今天做值日,那么今天做值日的同学可以是第一组的,也可以是第二组的,也可以是两个组的都做值日。 学情分析 1.生理特点:高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走向理论 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 2.心理特点:高中学生虽有好奇,好表现的因素,更有知道原理、明白方法的理性愿 望,希望平等交流研讨,厌烦空洞的说教。 3.班级特点:本班学生基础不算特别拔尖,有个别的学生习惯开小差,但班级整体气氛还是很活跃的,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会更注重组内交流,让会的带动不会的,也能防止个别学生放空开小差。 教学资源 1. 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B版)必修第一册 2. 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B版)必修第一册教师用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某班班主任准备召开一个意见征求会,要求所有上一次考试中语文成绩低于70分或英语成绩低于70分的同学参加。如果记语文成绩低于70分的所有同学组成的集合为,英语成绩低于70分的所有同学组成的集合为,需要去参加意见征求会的同学组成的集合为。请同学们根据此提出你们的个人问题,再进行组内讨论,提出小组问题。 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表述本组结论。 师:我们发现只要解决了1组的问题2组和3组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所以我们把1组的问题作为我们班级问题。同学们觉的M,N,P集合有什么关系呢? 师:大家一起来看看以下三道题中的三个集合是不是也具有这种关系呢? 独自思考提出我的问题,组内讨论提出小组问题。 1组:集合M,N,P之间有什么关系? 2组:三个集合能用venn图表示吗? 3组:集合M,N里的元素跟集合P的元素有什么关系? 思考并回答。 生一:M,N都是P的子集。 生二:集合中的元素,要么属于集合,要么属于集合。 独立思考 生:集合中的元素,要么属于集合,要么属于集合。 学生自主独立试写,再进行组内讨论并回答。 学生通过自主做题,组内讨论发现了集合并集的四个性质。 1. 2. 3. 4.如果, 则 生:在数轴上表示出A和B,由图可知: . 通过生活中的大家熟悉的情境中提取数学概念,使其更通俗易懂。 学生可运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表述自己发现的问题,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培养数学抽象核心素养。 学生通过回忆提取旧图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