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章 概率 10.3 频率与概率 10.3.1 频率的稳定性 1.能理解在具体情况下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获得随机事件概率的方法之一,形成一种重要的概率思想. 2.会用频率估计概率,归纳出频率与概率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数学抽象,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 3.通过实际问题分析,培养使用数学的良好意识,提升推理论证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数据分析的核心素养. 重点:频率与概率的联系与区别. 难点:对频率稳定性规律的理解. (一)创设情境 事件的概率越大,意味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在重复试验中,相应的频率一般也越大;事件的概率越小,则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在重复试验中,相应的频率一般也越小,在初中,我们利用频率与概率的这种关系,我们通过大量的重复试验,用频率去估计概率,你能举出生活中那些事情发生的概率是用频率来估计的?(学生举例) 想一想:在重复实验中,频率的大小是否就决定了概率的大小呢?频率与概率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师生活动:教师展示生活中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实例,例如;保险领域的各个中“事故”,让学生也例举生活中的实例.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观察,结合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学生会感到亲切、生动、真实、易于接受. 同时,由知识回顾,提出问题,引出频率与概率的关系问题,发展学生数学抽象,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 (二)探究新知 任务1:在真实试验探究频率和概率之间的关系. 探究:重复做同时抛掷两枚质地均匀的硬币的试验,设事件“一个正面朝上,一个反面朝上”,统计出现的次数并计算频率,再与其概率进行比较. 师生活动:1.独立计算,事件概率;2.小组试验,记录频数; 第一步:每人重复做次试验,记录事件发生的次数,计算频率; 第二步:每名同学为一组,相互比较试验结果; 第三步:各组统计事件发生的次数,计算事件发生的频率,将结果填入表中10.3-1中. 3.交流讨论,提出猜想; 4.组内交流,汇报展示. 总结: 方法一:用概率计算. 把硬币正面朝上记为,反面朝上记为,则这个试验的样本空间所以概率 方法二:用频数计算. 思考:比较在自己试验25次、小组试验100次和全班试验总次数的情况下,事件A发生的频率: (1)各小组的试验结果一样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2)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有什么变化规律? 分析:(1)试验结果不同--说明随机事件的频率是一个变量,随试验的改变而改变; (2)事件A发生的频率--在0.5范围左右波动,随着次数的增加波动范围变小,得到的值更加接近A的概率0.5. 设计意图:通过在真实试验探究频率和概率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经历重复试验,收集,整理数据,发展学生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任务2:在模拟试验中探究频率和概率之间的关系. 探究:利用计算机模拟掷两枚硬币的试验,在重复试验次数为时各做组试验,得到事件“一个正面朝上,一个反面朝上”发生的频数和频率 师生活动:1.从计算机模拟数据中发现了什么?2.分别绘制n=20,n=100,n=500的频率波动折现图;3.从图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要求:先独立思考完成,再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展示汇报. 总结:(1)试验次数相同,频率可能不同,这说明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具有随机性. (2)从整体看频率在0.5范围内波动,当试验次数时,波动幅度较大;当试验次数时,波动幅度较小. (3)试验的次数多的波动幅度并不全比次数少的小,只是波动幅度小的可能性更大. 设计意图:通过在计算计模拟试验中探究频率和概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究频率与概率之间的关系,利用图表,表示试验数据,通过观察,比较发现频率的特征,提升想象和数据分析素养. 任务3:归纳总结频率和概率之间的关系. 师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