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44051

1 邓稼先 教案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1次 大小:2733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邓稼先,教案
  • cover
第一单元 1 邓稼先 教案 【教学目标】 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新课导入】 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民饱受欺凌,经过几代热血男儿的奋勇抗争,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傲骨铮铮,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什么样的人才是“中国男儿”。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人物传记,是一位蜚声世界半世纪的科学家,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为另外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撰写的回忆录。赞美了他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的优秀品质。这两位科学家分别是杨振宁和邓稼先。 【写作背景】 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作者和邓稼先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自己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此文珍贵之处是杨先生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往、所知甚深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述,既高深,又亲切可读。读杨振宁教授的回忆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同志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 【作者介绍】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春秋末期,周朝的统治已经崩溃,诸侯争战不已,社会动荡不安。不仅周天子无法主持天下的礼乐征伐大事,就是一些诸侯国,大权也不一定掌握在国君手里,有实力的卿、大夫把持国政,甚至“陪臣(卿、大夫的家臣)执国命”。孔子评论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孔子提出了种种政治主张,希望改良政治,实行“仁政”“为政以德”,反对攻伐,通过“正名”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缓和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建立起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有序的理想社会。孔子的这篇与学生的对话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进行的。 【题目解说】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历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层次结构】 1.简要概括六个部分的大意: (方法提示:巧用文章小标题,采用题目扩展法,或摘录文中的重点句。)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第四部分:写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描写邓稼先在罗布泊的工作情形,突出他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 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评邓稼先,总结全文。 2.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 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