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同学,大家好, 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 锄头的扬起和落下,我们仿佛感受到红薯破土而出的喜悦,剪刀咔嚓一声,好像闻到了柚子的清香。指间轻盈地跳动,那是奏响着采摘豆角的乐章。这是他们的劳动实践课,今天我们通过《插秧歌》一起来感受杨万里笔下的劳动之美! 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一、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在学习本首诗歌之前,我们一起来看课后的学习提示。 由此,我们可以知晓:插秧歌是运用民歌的手法。选取日常生活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的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有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想必大家跃跃欲试,想要朗诵这首诗歌吧?之前我们学过一些关于朗诵的技巧,比如停顿、重音等等,那么现在就请你运用这些方法一起来朗诵这首诗歌吧。当然,你也可以跟着我一起来朗读 歌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móu)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jiǎ)。 唤渠朝(cháo)餐歇半霎(shà),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shí)未匝(zā),照管鹅儿与雏鸭。 诗中描绘的是关于插秧的生活场景。里面也有一些关于插秧、抛秧等专业性比较强的名词,可能有些同学对此不太了解,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另一个视频来了解水稻种植的相关情况。 过程:犁田→搭田坎→平秧厢→洒谷→种秧苗→生长→插秧→出穗→成熟→收割→打谷子→晒干→出米→农家饭 通过视频,相信大家对水稻的种植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感受。那么我们一起来梳理梳理 第一步,育苗。在苗圃或者温室,或是直接在水里培育幼苗,以备移植。 第二步, 抛秧。当稻谷长成秧苗的时候,我们就直接把它们抛在水里, 第三步,插秧。育种的时候水稻比较密集,不利于生长,那么就需要我们经过人工的移植,让水稻有更宽阔的生长空间。 第四步,施肥杀虫。水稻成长后,需要及时的补充肥料和杀虫,否则可能减产或者颗粒无收。第五步,排水,水稻前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水量,。农民根据天气的状况和田地的水量进行及时的排水或者补水。 最后收获了。稻穗变黄后及时的采收和晾晒。 了解了其种植过程,我们一起来评析杨万里的这首诗作。 请同学们看到第一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同学们找一找这一联中有哪些动词?思考,这些动词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动词,动词有“抛”“接”“拔”“插”,我们知道插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农事活动,实践性比较强。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去完成繁重的生产任务。要求调动尽可能多的生产力参与其中。四个动词连用,把一家人低头插秧、分工合作、忙而有序的情景表现了出来,渲染一家人齐心协力、其乐融融的劳动氛围。 我们再来欣赏一下第二联“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请同学们思考,这一年中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这种方法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呢?现在请同学们看图片。这里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诗人特写镜头聚焦能人的穿戴,兜鍪是古时士兵戴的头盔,甲是士兵护身的铠甲,展示了农人如士兵一样在天地之中奋勇战斗。我们在上一联中讲过,因为插秧的时节性比较强,即便下雨,农人也不会停止休息。就算做了防雨的措施,依然会被雨水淋的从头湿到脚,农事的艰辛跃然于纸上。 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两联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这里“朝餐”二字怎么理解呢?我们知道,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一亮就得起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