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60725

八年级语文下册 9《 桃花源记 》课件(共35张PPT)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1次 大小:321563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八年级,语文,下册, 桃花源记 ,课件,35张
  • cover
(课件网) 桃花源记 部编版八年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内容。(重点)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难点) 领会桃花源的“美”与桃花源人的“乐”,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重点)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约作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末年,政治极端黑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陶渊明因对当时政权不满却又无力改变,只好辞官归田,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此文虚构了一个与当时污浊的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以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也每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 代表作有散文《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闲情赋》。 作者简介 文体知识 记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记 碑记 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问题 游记 描写旅行途中见闻的散文体裁 杂记 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笔记 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 文体 字词积累 邑人( ) 间隔( ) 俨然( ) 屋舍( ) 问津( ) 诣( ) 黄发垂髫( ) 缤纷( ) 怡然自乐( ) 阡陌( ) 豁然开朗( huò) yì jiàn yǎn shè jīn yì tiáo bīn fēn yí qiān mò 朗读感知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疏通文意 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沿着,顺着。 遇到,碰见。 溪水的两岸。 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新鲜美好。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讶。 形容词作动词,尽。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疏通文意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 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 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 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