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62739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课件(共247张PPT)+学案

日期:2025-04-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2次 大小:58688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阅读
    考点一 实词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文言实词考查的四种文言现象 1.通假字:“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学习通假字,一方面要积累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另一方面要根据通假特点去推断语境中的通假字。如“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中的“说(yuè)”同“悦”,愉快。 2.古今异义:指古文词语或短语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现象。 (1)词义缩小:指词义的范围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中的“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现在仅仅指男子的配偶。 (2)词义扩大:有些词语的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如“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中的“河”,古代特指黄河,现在成为河流的通称。 (3)词义感彩的变化:词义在演变的过程中,有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鄙”,古义表示“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是一个中性词;今义指“品质恶劣”,为贬义词。 (4)词义转换:古汉语中的一些词,随着历史的发展,词义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一狼径去”(《狼》)中的“去”,古义指离开;今义是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3.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义项,一般说来,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一词多义现象是由词的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处”之意,如“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4.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某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固有词性,进而表达新的意义的语言现象。 (1)名词作动词:在文言文中,两个名词连用时,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副词后面如果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本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这里活用为动词“挖洞”。 (2)一般名词作状语: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等。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里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似的”。 (3)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 (4)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5)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原意是动词“射箭”,这里活用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活用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7)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后面如果有宾语,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后面跟着宾语“秦”,在该句中作动词用,意为“苦于(秦的统治)”。 (8)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