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64322

第23课《马说》课件(共21张PPT)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6次 大小:470348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3课,马说,课件,21张,PPT
  • cover
(课件网) 《 马 说 》 是 唐 代 著 名 文 学 家 韩 愈 的 篇 文 章; 原 为 韩 愈 所 作 《 杂 说 》 的 第 四 篇 大 约 作 于 贞 元 十 一 年 至 十 六 年 间 ( 7 9 5 — 8 0 0 ) 。 O :学习目标 · 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 背诵全文。 ( 重 点 ) ·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握文章的寓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 正确认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 努力学习,做有用之才。 (素养) O 作者简介 韩愈(768 — 824),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教育家。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 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 "韩柳" 。 诗与孟郊齐名,并称 “韩孟”。 为 "唐宋八大 家”之一。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 (上海古籍-出卷网-1986年版)。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韩愈初登 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 “而志不得通”; "足三及门, 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 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 下之心” ,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 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文体知识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 文体。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 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当它发 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 百折之力,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 sì cè 食马者 执策 邪 初读正音 pián 骈 sù 粟 zhǐ 祗 lì 枥 划分节奏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 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 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O 疏通文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 名 马 ,祗辱 于奴 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而 :连词,表转折,可是。 虽 :即使。祗:同“祇(只)”,只、仅。 奴隶人: 奴仆。骈死: (和普通马) 一 同死。槽枥:马槽。不以千里称: 不以千里马而著 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 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 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 (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里,不以 千里马而著称。 O 疏通文意 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一食:吃 一 次。或 :有时。 石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食:同“饲”, 喂。而 :连词,表承接,可译为“来”。也:表肯定语气。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千里马的人不懂 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指示代词,这样。也:助词,表停顿,强调“是马”。能:才能,能力。奴 才美:才能和优点。见:同“现”,表现。且:犹,尚且。等:等同, 一样。安 :疑问代词,怎么。 也:语气助词,用于疑问句末尾,表反问,可译为“呢”。 【译文】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 气不足, (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