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太空探索》教案 学科 初中地理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商务星球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1.3 太空探索》。本课内容主要涉及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中国的航天成就以及太空探索的意义。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影像资料和文字材料,展示了人类从古至今对太空的探索历程,特别是中国在航天领域的重大成就。教材内容不仅涵盖了基础的科学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动机、方法和成果,认识到太空探索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太空探索充满好奇,但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他们对航天器、月球、火星等有一定的初步认识,但对具体的探测技术和历史背景了解较少。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和互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复杂的科学概念感到困惑,需要教师通过直观的示例和详细的解释来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课时教学目标 人地协调观 1. 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和成就,认识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2. 通过了解中国航天成就,增强对家乡和祖国的自豪感。 综合思维 1. 运用图片、影像资料和数字技术手段,了解人类和中国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成就。 2.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区域认知 1. 了解月球、火星、空间站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 通过地图和模型,理解太空探索的空间分布。 地理实践力 1. 通过收集图片、文字、影像资料等,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 2. 通过绘制流程图和手抄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了解人类及我国太空探索的进展和成就。 2. 了解月球、火星、空间站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3. 了解中国航天工程的主要成就。 难点 1. 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意义。 2. 掌握太空探索的技术和方法。 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资料、模型、地图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引入话题 (1) 通过展示一张近期的航天新闻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 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张图片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为什么对太空如此感兴趣。 (3) 介绍人类自古以来的飞天梦想,特别是中国的航天成就。 (4) 提问: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航天工程吗?你能说出它的名字吗? (5)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6) 总结:中国航天工程包括“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平台、“神舟”系列载人飞船、“问天”、“梦天”系列实验舱、“玉兔”号月球车、“祝融”号火星车等。 展示图片 (1) 展示中国航天工程的相关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些航天器。 (2) 介绍每种航天器的特点和功能。 (3) 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些航天器的理解。 (4)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航天器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贡献。 (5)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6) 总结讨论结果,强调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和意义。 1. 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2. 参与小组讨论,积极发言。 3. 记录重点内容。 4. 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评价任务 1. 了解航天工程: 2. 积极参与讨论: 3. 记录重点内容: 设计意图 通过引入话题和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初步了解中国航天工程的成就,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新知感悟 活动一:了解观测工具 讲解观测工具的发展 (1) 介绍人类观测宇宙的历史,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