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67676

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4-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7次 大小:61848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陕西省,期末,答案,PDF,试题,语文
  • cover
陕西师大附中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千里江山图》采用长卷形式,生动地描绘了连绵起伏的群山和广袤的江河湖水。画面中有山岭、坡 岸、水域,还点缀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面上有长桥,还有捕鱼、驶船、行旅等生活场景。既给人以 气势磅礴的山水雄浑之感,也有绵远流畅的幽静之意。这样的画面布局和我们相机中的“全景模式”十分 相似。这种构图在宋代绘画中还有很多,而提到宋画中这些独特的空间表达,就不得不说一说古人独特的 视觉透视方法了。 绘画以二维平面来展现三维空间,如何在二维平面内展现出三维空间就是画家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对 于这个问题,中西方绘画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西方绘画表现出很强的空间感,艺术家追求展现真 实的环境和物体;中国画则以灵活的方式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按照画家的主观感受重新布置,构造出 画家心中的时空境界。在观看中国画时很难推测出画家视角,因为整个画面有很多视角,每个视角又相互 构成透视关系,就像利用相机分段拍摄后再拼接在一起。在一个画面中我们可以同时看到很多人和场景, 如广阔的山脉、熙攘的街市。自南北朝到宋朝,“散点透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绘画体系,画家不再受制于 真实的空间,也不受制于观察,在画布中重组各种元素形成完整的画面,意境也随之出现。 “散点透视”在宋画中的运用十分普遍,它的视点、视向、视线是可动、可变的。在宋画中,这种视 觉构图方式是如何体现的呢?让我们从“以大观小”及“三远法”这两种典型的散点透视的观察方法入手, 看一看宋人脑海中的“相机”都拍出了怎样的景色吧。 “以大观小”的方法主要应用在山水画中,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他说:“大都 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他认为,画山水的方法通常是先从整体大局入手,就像人们观看 模型山一样。一方面,要求画家在作画时选择较高的视点,从整体上把握画面,把屋舍、远山和近景都纳 入画幅之中;另一方面,强调画家视点的不固定性,不拘泥于一个视点,而是要全方位、立体式地观察。 这种透视原理体现在构图和取景中,得到的不是单一的“一座山”,而是“全景山”。屋舍也不仅仅只呈 现外貌,内部陈设也要表现出来。比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画作《清明上河图》,通过画家的宏观把握,画中 的物体随着视点的移动而变化,从城外缓缓延伸到城中。城中的街市熙熙攘攘,行人如织,形成了繁忙的 生活场景,为画作增添了生动的生活气息。这不是通过人眼客观观察所能达到的,而是将眼前的物象主观 第 1页/共 11页 内化的结果,具有明显的主观性。 “三远法”是宋代绘画构图取景中另一个重要的透视法。在透视的基本原理中,它强调视点的高低会 导致所观察到的物体和表现的意境发生变化,但这里的高低是相对的,是不固定和多变的。“三远法”最早 见于北宋画家郭熙父子的《林泉高致》中,简单来说就是三个构图的不同视觉角度,分别以“仰视”“俯 视”“平视”三个角度来描绘画面,概括为“高远”“深远”“平远”。这一理论被认为是中国画理论的 经典理论之一,为后来中国画的透视研究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梅杨姿《假如宋人有“相机”———宋画中的视觉科学》) 材料二: 中国画家没有遵从符合科学规律的西方焦点透视画法,而是坚定不移地运用“散点透视”的绘画方式。 这与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提倡的道德准则。表现在绘画方面,孔子“仁”的思想演变为“知者乐水,仁 者乐山”。仁者智者认为自己的品格可从山水中折射出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