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 学习目标: 阅读文本,赏析美景,把握作者笔下自然景物的特点,体会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了解写作背景,体味深情,了解散文“贵在有我”“贵在情真”的文体特点,读懂作者独特的内心世界。 以读促写,学习以多种修辞手法描摹景物的写作手法,提升审美鉴赏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学习重难点: 1阅读文本,赏析美景,把握作者笔下自然景物的特点,体会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了解写作背景,体味深情,了解散文“贵在有我”“贵在情真”的文体特点,读懂作者独特的内心世界。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通读两篇文章,解决生字词。 2.标出文本的写景段落,阅读并做批注。(自己的想法、见解、疑惑等) 学习过程: 活动一:初读文本,感受写景之美 文眼: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当然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一)两篇文章写的是同一个城市的景色,在这两位作者的笔下,这同一座城市的风景有何异同呢?文眼分别是? 要求:1.找出每篇文章中的写景段落。 2.提炼每篇文章典型的景物。 3.总结景物总体特点。 篇目 文眼 典型景物 景物特点 活动二:再读文本,品味情味之真 品读《故都的秋》,体会作者笔下的景中味 问题:作者如何表现北平秋天的特点的?请你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幅秋景,分析情景关系,体会作者情感。 1.作者将南国之秋与故都之秋进行比较,突出了故都之秋的什么特点?隐含着什么样的情感? 鉴赏作者的遣词造句,并仔细加以比较下列语句(两两对照),概括不同之处。 1.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 2.住在一椽破屋里,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坐在院子里,你也能看得到······ 3.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4.从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开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5.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6.在牵牛花底,还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 (二)品读《荷塘月色》,体会朱自清笔下的景中情 问题:朱自清描写荷塘景物时,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勾勒出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从第4———6段中,选择你喜欢的一段景物描写赏析。 段落 修辞手法 意境 情感 活动三:感悟深情,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 (一)理解《故都的秋》的情感表达,体验郁达夫的审美体验 问题:郁达夫描绘的秋景,与古代文人的悲秋传统有何不同? 比较阅读:与《北平的秋天》作比较,本文有何不同? (二)梳理《荷塘月色》的情感线索,寻找朱自清的内心轨迹 问题:文章开篇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种“颇不宁静”在文中有怎样的表现?朱自清的内心在寻找什么?找出直接表达作者情绪变化的句子(3、6、8段),品味其言外之意。(结合文章写作背景) 活动四:以读促写,学习表达之妙 布置作业:命名画面,撰写点评 请为“我最喜欢的风景”命名,并写100字左右的点评。 要求:1.给画面命名;2.交代出处;3.有观点,表达有条理;4.可适当引用原文;5.限时10分钟。 可参照这样的格式:我最喜欢的《 》中的第__段的写景文字。 示例:我最喜欢的风景是“荷塘夜色”,出自《荷塘月色》的第6段,这一段写荷塘周围的景色。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将人的情态赋予景物,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情趣。作者借用阴阴的树影、弥漫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