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散 步 莫怀戚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学习目标 1 、朗读课文,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2、品味语言,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 3、体味情感,多角度理解课文的主旨。 写作背景 此文写于1985年,当时莫怀戚父亲去世不久,照料了莫怀戚父亲多年的母亲似乎一下子给抽调了生活的目标,身体情况变得很复杂。莫怀戚有个弟弟是医生,私下说,莫怀戚母亲处在丧偶综合症中,这是一个微妙的阶段,必须谨慎度过,最不能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因此在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散步的时候产生了写下这篇文章的念头。 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协副主席,重庆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副主任、教授。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等。 文体知识 1.定义: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 2.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3.分类: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重点字词 信服( xìn ) 分qí( 歧 ) 取jué (决 ) nèn芽 ( 嫩 ) shà 时( 霎 ) 熬 ( áo ) chāi 散(拆 ) 水波粼粼( lín ) 字词积累 信服: 分歧: 取决: 一霎: 两全: 波光粼粼: 各得其所: 相信并佩服 (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 由某人、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 时间极短。顷刻之间;一下子。 顾全双方,成全两个方面。 形容水石明净,指水波被阳光照射到的样子。 表示各如其所愿,后表示各个都得到适当的安排。 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注意朗读过程中的情感、语速、停顿、重音。 初读感知 默读课文,用圈画法勾画出文章的要素,并概括一下这篇散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记叙文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 参考 初读感知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散步的人有哪些? 3、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 4、结果如何? 5、你能具体地说说散步的时候发生了怎样的分歧吗? 6、“我”为什么会选择走大路? 7、“母亲”又为什么改变主意,决定走小路? 8、从他们的选择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初读感知 “我们”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分歧?“我”是如何决定的,为什么这样决定?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分歧: 我决定: 因为 : 初春 田野 我、妻子、儿子和母亲 到田野散步 儿子要走小路,母亲要走大路。 走大路。 母亲年迈难走小路 , 不愿意一家人分开 我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 孝 深入文本 母亲 “我” 妻子 儿子 (慈爱) (孝顺) (贤惠) (天真可爱) 1.你喜欢文中的谁?他们有什么性格特点? 把鲜花献给可敬的人 深入文本 2、通过对四个人物的描写,你体会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互敬互爱、珍爱亲情、尊老爱幼 深入文本 3、说说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人,为什么? 我最喜欢: _____ _ 的“我” _____ _ 的母亲 _____ _ 的妻子 _____ 的儿子 这是一个_____ 的家庭。 孝敬、有责任心 慈爱、亲切 贤良、贤惠 活泼可爱、乖巧 和睦温馨 相亲相爱 品味语言 “好马配好鞍”,好文章除了有好主题,还须有好的语言与之配合,才能珠联璧合。 请找出你认为最妙的一个词、最美的一句话,最精彩的一段文字,读一读,品一品。 【提示】生动的景物描写;贴切的修辞;特殊的句式;含义深刻的语句;精当的用词…… 品味语言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里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以及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表现了我对母亲健康的担忧与庆幸,体现了我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