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94242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原卷版+解析)

日期:2025-04-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58次 大小:68169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4-2025,解析,原卷版,山海经,阿长,学年
    第三单元 “小人物” 第10课 阿长与山海经 板块导航 01/学习目标 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 02/思维导图 构建知识体系,加强学习记忆 03/课前导学 梳理教材内容,掌握基础知识;延申思考探究,深入理解知识;预习判断检测,及时效果验收 04/课堂探究 课堂知识探究,全面学会知识 05/考点导航 依据课本知识,探究中考考点 06/分层训练 基础提升拓展,突破学习任务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的详略安排,通过具体事件,分析阿长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2.了解文章欲扬先抑的写法,体味作者对阿长的复杂情感。 3.注意分析关键语句,领会“大词小用”这些词语的深层意蕴,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 4.感悟作者悲悯善良的情怀,善于发现平凡人身上的闪光点。 基础感 1.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完成著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 《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2.文体知识 叙事性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这类散文记叙人物时以人物为中心,但在刻画人物形象上与小说不同,不追求人物性格的完整,也不要求全面细致地描写人物命运,而是通过描写富有特征的细节、人生片段或性格的某一方面来寄情写意。 3.写作背景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但又受到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就是其中一篇,回忆了童年时期自己与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4.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回忆童年时代长妈妈的一些生活片段,真实地刻画了一位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寄托了“我”对这位没有文化、粗俗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助人的劳动妇女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5.重点字词 掳lǔ:俘获,抓获。 惶huáng急:恐惧,慌张。 诘jié问:追问,责问。 疮chuāng疤bā: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痂。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 渴慕mù:迫切地希望,殷切盼望。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霹pī雳lì:又急又响的雷,文中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孤孀shuāng:寡妇。 疏shū懒:懒散而不习惯受拘束。 倘tǎng使:假如,如果。 惧惮dàn:害怕,畏难,畏惧。 憎zēng恶wù:憎恨,厌恶。 震悚sǒng: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粗拙zhuō:粗糙低劣。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情有可原:根据实情,有可以原谅的地方。 思考提升 1.文章介绍了阿长名称由来的目的是什么? “阿长”姓什么叫什么,竟没人知道,甚至连“阿长”这一称呼也是借用在她之前的一个女工的称呼。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介绍“阿长”名称的由来,是为了告诉我们“长妈妈”是一个出身低微,平凡普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不幸的劳动妇女。同时以写名称的由来开头,还能使读者对阿长有个总的印象,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2. 赏析“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这一处是对阿长睡姿的细节描写,一个“大”字,把阿长伸手伸脚的睡姿写得生动传神。通过“伸”“摆”“挤”,以及对“大”字的特写,可以看出阿长的粗俗、不拘小节,也可以看出“我”对阿长的厌烦,既照应前面的“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