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97513

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新趋势新题型 05 诗词曲鉴赏(广西专用) 专项练习(含答案解析)

日期:2025-04-20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试卷 查看:47次 大小:16821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统编,词曲,答案,练习,专项,专用
  • cover
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新趋势新题型 05 诗词曲鉴赏(广西专用) 专项练习(含答案解析) 1.【诗词汇】同学们在诗词的浸润下不断成长,每一步都有收获。这里是同学们积累的爱国诗歌,请根据要求答题。 凉州词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 ? 凉州词唐·薛逢 昨夜蕃①兵报国仇, 沙洲②都护③破凉州。 黄河九曲今归汉④, 塞外纵横战血流。 【注释】: ①〔蕃〕吐蕃。 ②〔沙洲〕治所在今敦煌。 ③〔都护〕古代官名。设在边疆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④〔汉〕唐朝。 (1)用“√”选出古诗中下边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琵琶(pa pá) 马上催(chuī cuī) 九曲(qū qǔ) 塞外(sāi sài) (2)请将第一首诗的诗句补充完整,并写出你对所填诗句的理解: (3)这两首古诗不但题目相同,而且题材都是边塞诗,并且都表达了 的豪情壮志。此类题材的诗句还有“ , ”。 细读古诗,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2.《山居秋暝》中最能体现“以动衬静、声色相间”的句子是: , 。其中 是静态的, 是动态的。 3.下列对诗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夜晚,凭视觉看到“莲动”不客观。 B.虽然写声音,却更显夜的宁静。 C.诗句表现出诗人对无忧无虑、恬静美好生活的向往。 4.判断:《山居秋瞑》描写的景物是清冷的;《枫桥夜泊》描写的景物是清新的。( ) 每一次回首,都是为了更好的前行。阅读选文,让我们一同追寻那红色的足迹,感受梦想的力量。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大渡桥横铁索寒。 ,三军过后尽开颜。 5.诗中加点的“索”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索”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大绳子或大链子;②搜寻,寻求;③讨取,要;④尽,毫无;⑤单独;⑥姓。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索”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上序号。 铁索( ) 索取( ) 搜索( ) 索然无味( ) 6.先补充诗句,然后照样子补全诗中描写的红军长征途中的五件事。 7.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水千山只等闲(平平常常) B.乌蒙磅礴走泥丸(气势雄伟的样子) C.三军过后尽开颜(三支军队) D.五岭逶迤腾细浪(弯曲绵延的样子)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 A.《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共八句,分四联,其中第二联和第三联呈对仗句式。( ) B.“万水千山”是指红军长征渡过了一万条河,爬过了一千座山。( ) C.诗的作者是毛泽东Máo Zédōnɡ,诗人的名字拼音书写完全正确。( ) D.“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三军”指的是海、陆、空三军。( ) 8.读资料,完成练习。 结合资料可知,诗中写的五件事只是整个长征中的五个“点”,“ , ”(填诗句)描述的才是整个“面”。这种写法叫“ ”,充分体现了红军的 精神。 9.毛泽东作为诗人,在遣词造句上颇具匠心。“腾细浪”和“走泥丸”运用了对偶、 和 的修辞手法,让我们感受到红军 的形象;“ ”和“铁索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分别让我们体会到了 的喜悦和 的惊心动魄。 诗歌鉴赏。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10.关于上面两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乞巧节是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传说中是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B.“九州生气恃风雷”中的“生气”意为活力,生命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