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99137

2025年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中九年级零模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

日期:2025-04-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85次 大小:60873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5年,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中,九年级
  • cover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初三年级零模练习 初三语文 2025.03 一、基础·运用(共13分) 学校策划开展以“多元文明,交融与共”为主题的线上探究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下面是某小组同学为启动仪式准备的发言稿。阅读文段,完成1-3题。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文化的融合是异质文化之间相互接触、彼此交流、不断创新和融汇 的过程,体现了在互补和互惠关系中寻求平衡的倾向,是文化发展淡进过程的必然步骤。 中国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倡导者,更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先秦时期,文明交流仅局限于中 原地区与周边地区,但这种交流传播了先进的文明,吸收了周边地区的优秀文化,促使中原 文明养成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特点。西周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胡服骑 射,都表现出了一种虚怀若谷、广纳百川的气度与胸怀。自秦汉以来,中外交流的动脉逐渐 形成【甲】西汉张骞西行打通了陆上的丝绸之路,架起了直通亚欧大陆的桥梁。从此,佛教、 琉璃、各种农作物等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绸、瓷器等则传至亚欧各地。在陆上丝绸 之路稳步发展的同时,对外交流的海道也伴随着秦汉时期造船高峰的到来而日渐延伸。到明 朝初期郑和下西洋时,中国的船队经过南海诸岛,跨越亚、非两洲,最远可到达非洲赤道以 南的东海岸,形成覆盖面更大的海上丝绸之路。通过畅通且跨度很大的海上通道,中华传统 文化散播于亚、欧、非各地,同时亚、欧、非的文化也不断地传入中国。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 始能成其高【乙】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汲取其他文化精猜的重要特点,在葆有自身优秀文化传 统的基础上.通过对其他文化摄取融汇、从容地发展完善自己.形成内容丰富、具有特殊魅 力的文化特色。不同的文化交相挥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 源。在开放中交流,在包容中互生,在创新中发展,文明之花才会在世界舞台上炫烂绽放。 1.编辑小组请你确认文段加点词语的字形、字音是否正确。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汲取的“汲”应读为ji。 B.精髓的“髓”应读为sui。 C.因为表达的是“吸收”的意思,所以“摄取”一词书写正确。 D.因为表达的是“光彩耀眼”的意思,所以“炫烂”一词书写正确。 2.“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义项有:①遍,漫;②填满,遮掩;③更加。结合发言稿 的内容,你认为”历久弥新”这一成语在这里的意思是 。(2分) 3.在文段【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甲】。【乙】。"B.【甲】;【乙】"。 1/1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