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店八中初三年级语文学科阶段性测试 (本试卷满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果与运用(36分) 1.小语阅读了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后,写下了下面的文字。 与语文为伴,赴文学之旅。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民俗是 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世代传承并创造的民间文化。《社戏》展现了乡村生 活的质朴纯粹,让人回味无究:《回延安》使人激情澎湃,洋溢着作者对延安的深情: 《安塞腰鼓》的鼓声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桃花源记》描绘的貌似闭塞的世外桃 源如梦如幻,引人入胜;《大自然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花香鸟语的自然世界,活跃在 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声遐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诸多课文如沙砾中的 贝壳,璀璨夺目,各具特色。通过对这些课文的研习,我们可以融会贯通,驰骋奔腾在 文学的大道上。我们在语文的天地中茁壮成长,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1)文段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质朴(pǔ)澎湃(pdi)B.洋溢(yi)磅礴(bo) C.闭塞(sai)沙砾(11)D.驰骋(chhg)茁壮(zhu6) 2)文段中划波浪线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回味无穷B.气势磅礴C.世外桃源D.消声匿迹 (3)文段中划横线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叹为观止B.引人入胜C.花香鸟语D.融会贯通 (4)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俗是民间流传的民间文化,是由民众世代传承并创造的习俗、风尚。 B.民俗是民间流传的风尚、习俗,是由民众世代传承并创造的民间文化。 C.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D.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世代创造并传承的民间文化。 2.小语喜欢阅读新闻,从报纸上摘录了下面的文字。 3月的北京,生机盎然,欣欣向荣。来自祖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代表委员共赴十四 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会议日程紧凑,与会代表踊跃发言,①代表们表示建设美丽中国 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②2023年仅京津冀区域P2.5比2014年 增加了近六倍。另外打造农旅融合的绿色产业,③有利于调动各方保护和改善生杰环境 的积极性,有助于推动当地可持续发展。 下面是小语对这段话的理解和运用,其中错误的一项(3分) 第1页共8页 A在语言表述中,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文段画线句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引用习总书记的话,加上双引号使用正确。 B.文段中画线句子②中的短语“增加了近六倍”是后补短语。 C在语言表述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连贯,文段中画线句子③括号里的关联词可以填 “既”“也”。 D.“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源头治理,不断拓展绿色发展空间。各地生态环境有了 明显改普”可以衔接在第③句后面。 ‘小语准备参加级部组织的“文学文化常识”比赛,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产.《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的是后一部分,叙述了“我”少年时一 段看水乡社戏的往事,表现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B.《安塞腰鼓》与《灯笼》同为散文,前者用磅礴句式歌颂黄土高原的生命力,后者 以微小物件串联家国情怀。 C.《大自然的语言》属于事物说明文,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通过恐龙化石佐证“板 块构造理论”,属于事理说明文。 D.《诗经》两首都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不同的是《关 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一 4.小语阅读了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后,认为这本经典著作虽然是作者写给中学生看的 书,但因为教育背景不同,现在的中学生阅读时会有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到下一届的 学弟学妹们,小语决定编写一本有助于开展自主阅读的《<经典常谈>阅读指南》,并 推选你担任主编。 (1)在确定阅读指南的目录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