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上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小说的批判意味,激发爱善憎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思维能力:梳理小说情节,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审美创造:欣赏小说叙事的视角和技巧。 教学重难点 品味人物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的语言,认识并理解菲利普夫妇唯利是图、势利、贪婪、冷漠薄情的性格特点,体会小说在展现小人物辛酸生活的同时,寄予对人性和亲情呼唤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我的叔叔于勒》,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通过一些描写来刻画菲利普夫妇的形象,这节课我们就这个内容来进行学习和探讨。 二、复述情节 【活动一】说故事之概 上节课我们对文章故事情节进行了梳理,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回顾上节课内容,以“我”———若瑟夫的口吻复述故事。 【屏显】要求:同位之间合作,一位同学主讲,另一位同学听。讲者力求简洁生动,听者注意纠正补充。 三、交流探究 【活动二】赏语言之妙 故事围绕菲利普夫妇和于勒展开,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任务1】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圈画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 全家唯一的希望 通过这些称呼我们不难发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前后判若两人,为什么?读出他们什么形象?(自私刻薄、见利忘义、势利、贪婪、刻薄、冷漠等。) 【屏显】莫泊桑说,小说家不应辩解,也不应饶舌和说教。只有情节和人物才是应当着墨之处。 在这篇小说里,莫泊桑对人物菲利普夫妇的着墨可谓浓妆重抹,下面我们就带着对菲利普夫妇初步的印象去到文字当中,通过阅读、品味菲利普夫妇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的词语或句子,仔细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任务2】细读课文25-38段,圈画品味菲利普夫妇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的词语或句子,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感受(4分钟),最后全班交流。(评价) 【分析】 第37段: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囔着:“出大乱子了!” 1.教师引导,生理解“狼狈”“低声嘟囔”。 2.通过朗读理解“出大乱子了”,想象父亲心里想的大乱子是什么? 第38段:母亲突然暴怒起来:“我就知道这个贼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1.引导体会母亲的心理活动。 2.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37、38段。 【任务3】比较阅读。 【屏显】比较两个翻译版本的不同效果。对比有什么不同 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25段)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34段) 学生交流体会。通过这两处的对比,我们体会到菲利普先后内心活动的程度变化。指导朗读。 【小结】莫泊桑通过对菲利普夫妇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把金钱异化了、扭曲了的菲利普夫妇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任务4】走进菲利普夫妇,看看他们的生活现状。 我们再回过头,更深入地接近菲利普夫妇的生活圈子,你快速找一找文中有描写他们生活现状的段落吗? 教师补充原版小说中的一处细节。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她常常找出一些尖酸刻薄的话,一些含蓄、恶毒的责备话发泄在我的父亲身上。这个可怜人这时候总做出一个手势,叫我看了心里十分难过。他总是张开了手摸一下额头,好像要抹去根本不存在的汗珠,并且总是一句话也不答。我体会到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