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10724

皖豫名校联盟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04-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8次 大小:3713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试卷,语文,检测,4月,学期,三下
  • cover
皖豫名校联盟 2024—2025 学年高三 4 月份检测 语 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 、现代文阅读(35 分) (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小说要通过情节发展、人物塑造、艺术描写等手法体现作家的社会评价、情感评价,这里就有一个隐与显、曲与直的问题。有的作品爱憎褒贬溢于言表,议论臧否鲜明直露,我们姑且把这称作艺术描写的直笔;有的作品是非功过相互渗透,作者评论含蓄隐蔽,我们把这叫作艺术描写的曲笔。直笔和曲笔各有自己的美感效应。 曲笔描写古已有之,为史家常用,历史的是非功过需要人们评说,然而正确的评说又常常和统治权势存在着矛盾,也常常和世俗观念存在着矛盾。中国古代史家有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有的冒着杀头的危险写下历史的真实,但也常常因不能过分直露地表现褒贬之意而用曲笔。自《春秋》始,就有这种寄臧否于言外的“春秋笔法”,以至有“《春秋》既出,而乱臣贼子惧”的说法。此后司马迁等进步、正直的史家继承了这个传统。“春秋笔法”基于生活的复杂性,以揭示生活底蕴为要务,小说更是要表现生活的复杂性,自然也离不开曲笔。 小说的曲笔描写使作品更好地向真、深逼近,因而提高了小说的审美价值。由于曲笔不进行简单、绝对的臧否,褒贬,它对生活复杂内容的揭示,就要超越形而上学的见解,实现较大的思想深度。当读者从小说中感受到超乎自己,超乎世俗的真和深的认识时,思想便产生一个升华,获得一种提高了自己、丰富了自己的美感。曲笔描写也是现实主义深化的表现。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总是不对生活作简单化的肯定或否定。无论是作家有意为之也好,还是忠实描摹生活也好,曲笔描写总是更有助于发挥文学“形象大于思想”的特长,使杰出的作品可以有着无尽阐释的余地。 (摘编自鲁原《当代小说美学》) 材料二: 最早论及“春秋笔法”的是《左传》,其文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汗,惩恶而劝善。”可见,“春秋笔法”的要旨在于尚简用晦。在文学领域,《红楼梦》也多以隐晦婉曲的“春秋笔法”来刻画人物,从而造成读者对某些人物性格内涵理解的差异性。 “春秋笔法”作为“曲笔”,它使人物形象的“形”与“神”之间充满了矛盾张力,这其间的空白需要读者循着作者“曲笔”提供的晦暗不明的方向,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去填充,也即文字之外的潜在层面的人物形象最终由读者塑成。但是审美接受者知识素养、鉴赏能力、审美趣味以及人生阅历、接受心境等主观因素的不同,都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他们的鉴赏水准。这势必会造成他们对同一人物形象的解读差异,有时甚至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自《红楼梦》诞生以来,人们对薛宝钗这一形象或褒或贬的不同态度,都与作者运用简约隐晦的“春秋笔法”有密切关系。姚燮认为“宝钗奸险性生,不让乃母”。哈斯宝则在对《红楼梦》第三十八回的评点中说: 全书那许多人写起来都容易,唯独宝钗写起来最难,乍看全好,再看就好坏参半,又再看好处不及坏处多,反复看去,全是坏,压根儿没有什么好。读她的话语,看她的行径,真是句句、步步都像个极明智极贤淑的人,却终究逃不脱被人指为最奸最诈的人。 哈斯宝认为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作者写宝钗时没有用“直笔”,用的是曲笔,即“春秋笔法”。哈斯宝对宝钗的看法存在很大偏激,但他所揭示的造成人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