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1.C (3分) “不能反映季节变化”错误,材料一明确指出农历是阴阳合历,既能反映月相变化(通过朔望月),也能反映季节变化(通过闰月和二十四节气)。 2.B(3分) “因此当公历纪年年份为公历闰年时,对应的农历纪年年份只能为农历平年”错误,材料一提到公历2024年是闰年,农历甲辰年是平年,但并不能推出“公历闰年对应农历平年”的必然性。例如,若某农历年有闰月(闰年384天),而公历同年为平年(365天),则农历年可能比公历年长。因此,公历闰年与农历平年之间无固定对应关系。 3.D(3分) 根据格里高利历规则,闰年需满足:能被4整除,但不能被100整除;或能被400整除。 A.错误。2026÷4=506.5,非整数,排除。 B.错误。2100能被100整除但不能被400整除,排除。 C.错误。2200能被100整除但不能被400整除,排除。 D.正确。2248能被4整除,不能被100整除。 4.(4分)①我国如中秋春节等重要传统节日是以农历纪时为基准的,完全废除农历可能使得这些传统节日失去依托,造成传统断代; ②农历是指导农业生产的“天书”,蕴含着丰富的农事经验,如果完全废除农历可能导致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的混乱; ③我国古代的历史文献记载主要采用农历纪时,如果完全废除农历则可能使得中国优秀文化传承出现断层,形成历史脱节。(答对1点1分,2点3分,3点4分) 5.(6分)【示例一】:对此历法改革,我完全认同,理由如下: ①新的“十三月世界历”无大小月之分,每月天数固定,计算时长时应该更精准更方便; ②新的“十三月世界历”每月固定四个星期,日期与星期的对应性大大增强,用起来更方便更好记; ③新的“十三月世界历”特设“世界公休日”,让不同国家的人们有了共同的“公休日”,为统一规划国际庆典活动提供了时间保障,可能有利于促进国际交流和人类和平。 【示例二】:对此历法改革,我不认同,理由如下: ①现行公历已沿用多年,其纪时也相当精准,人们早已熟悉和习惯,如果更改则会造成更多的不便与不适应,完全没有必要; ②现行公历已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官方通用,具有广泛性,改历将会牵涉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太大成本太高,极不合算; ③“十三月世界历”虽有优势,但其“世界公休日”不计月、日,会造成时间记录和历史记载的不便,进而引发新的混乱。(每1点2分,答出3点6分) 6.D “乡下人的故乡总是相同的”错,不同作家的故乡有各自不同的诗意和感染力。 7.C “给读者带来恶心、不适的心理冲击”错。形容气味用“粘”字,新奇、陌生的词语搭配给人生机勃勃、形象立体的画面感。 8.【示例一】①小说的特征是“虚构”(1分)。文本一作者借助少年“我”在月夜与一枝奇异荷花的相遇,进入似梦如幻的“奇幻”境界;(1分)小说中的“故乡”带有传奇性和神秘感。(1分) ②散文的特征是“真实”(1分)。文本二作者通过描写夏日的池水、荷花、虫鸣蛙鸣,重新审视“故乡”的风景与自己生命和创作的关联;(1分)散文中的“故乡”既素朴又散发光彩。(1分) 【示例二】①小说叙事注重精巧设计,(1分)文本一选择少年“我”作为叙事视角,以“我”的心理体验变化为主线:(1分)从兴奋到焦急,到恐惧,直至进入幻境后的放松愉悦。(1分) ②散文在谋篇布局上则相对随意,自由度较高,(1分)文本二围绕“池塘”写景抒情说理,(1分)语言平易自然,缓缓道来,虽不跌宕,但诚挚深邃。(1分) 9.【示例一】:鲁镇(未庄)是鲁迅的“大地”,通常被看作是鲁迅的故乡绍兴;(2分)《祝福》中的鲁镇封建、迷信、保守,是病态中国的象征,生活在鲁镇中的民众麻木、无聊、庸俗;(2分)鲁镇(未庄)系列小说大多带有鲁迅抨击封建思想、暴露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呼吁“改造国民性”的风格色彩。(2分)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