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两制》教学设计 成都东部新区贾家初级中学 彭永红 一、课标解读 《2022年课标》要求: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国家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前提和基本保证,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重要意义,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学生将通过学习“一国两制”的概念、历史背景、实施过程和面临的挑战,增强对国家统一的认同感,形成对国家政策的理性认识,并提升法治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二、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 拥护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 道德修养 培育学生的道德修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 法治教育 理解“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提出的基本国策。 健全人格 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理解个人与社会、国家、世界的关系,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 责任意识 树立主人翁意识,对自己负责,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具备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三、学情分析 已知点: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政治基础,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国家主权及香港、澳门回归等重大历史事件。 不足点:对“一国两制”的理解不足:学生对“一国两制”的内涵、实践意义及其与国家统一的深层联系缺乏系统深入的认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仍在发展,理解“一国两制”这种复杂政治概念时需要具体事例、案例分析辅助。 提升点: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厘清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权力关系及“高度自治”的界限,并结合“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政治含义。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国两制”的内涵、实践成果及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和基本方针。 难点:理解“一国”与“两制”的关系,认识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对祖国统一的信心。 五、教学准备 1. 收集“一国两制”相关的文字、图片、音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利用AI工具为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制作可视化图表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情境导入 设疑激趣 教师: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庆祝香港澳门回归交接仪式视频。 你知道视频播放的是我国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吗? 欣赏两幅图片(区徽),你认识这两幅图片吗 [教师设疑:]它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 教师:“香港、澳门回归后,和北京、上海的行政区划有什么不同?”(引导观察 “特别行政区” 名称差异) “同样是中国领土,为什么要设立‘特别’行政区?”(激发对制度差异的思考) “结合预习,这种‘特别’体现了我国哪一基本国策?”(自然引出 “一国两制”) 【学生】因为在这两个地方实行的是“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 学生观察能够自然而回答问题。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引入“一国两制”这一核心主题。 环节二:层层深入解核心概念 环节三、港澳实践 —数据与案例印证 环节四、台湾问题 — 理性辨析悟责任 【教师讲解】它是我国为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港澳问题而设立的特别地方行政区域。 【教师提问】那究竟什么是“一国两制” 发放 “概念探秘卡”,要求学生结合教材 P96-97,用关键词、符号、简画等方式自主解读 “一国两制”(3 分钟),再小组分享。 【教师小结】首先“一国”是指“一个国家”,指的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国家的主体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而“两制”指的是“两种制度”,指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而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实行高度自治。(用思维导图呈现 “一国两制” 三要素(国家主体、特别行政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