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武汉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记者:南帆老师,现在的文学研究者都喜欢讲西方的理论,您从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有点让人出乎意料。 南帆:从哪里开始讲,我当然是有考虑的。我的一位作家朋友曾经担任过语文教师。从他的描述中我了解到,中学散文的教学相当注意文字的疏通、文章结构的分析、主题的提炼和概括。当然,对于散文阅读能力乃至通常意义上语文水平的提高,这些基本功的训练非常必要。这意味着对散文作品的精读。但我想补充的是,文字疏通或者文章结构分析不能破坏散文的整体感,不要使散文的分析成为散文的肢解,从而无形中把作品理解为一个个孤立的片段。 中国诗词传统中有一个强大的观念,就是破除字句的雕琢,追求作品的整体气韵。“气“是一个模糊而又复杂的观念,可以大体理解为,来自生命的内在冲动。如果诗人有一等的胸怀,没有必要斤斤计较个别字眼,自然会写出好句子来。当然,这种观念也并没有取缔诗人的炼字炼句,而是形成了一种曲折的美学追求;诗人仍然在炼字炼句,但是“炼”的结果就是使人察觉不到“炼”的痕迹,这就是古代批评家所说的“极炼如不炼”。 记者:“气”,是中国古代文论特别重视的问题。“文如其人”就是这种对“气”的追求吧? 南帆:在古人看来,诗文的格调源于心胸、气质,体现一个人的神采、襟怀、气象。曹丕说:“文以气为主。”这是一个可以体会而难以实证分析的命题。他认为散文背后的“气”具有巨大的力量气。真气饱满,内心充沛,言语自然滔滔不绝。只有内心贫乏的人才在那里搜索枯肠,字雕句琢。语言、气韵、内心三者之间构成了互相呼应的关系。这一切显示为散文的气势,也显示为人的气势。散文是生命本身,是人格追求的象征。 记者:您在讲座中讲了很多关于苏东坡的内容,您推崇他的旷达。这是一种人生气度,是一种胸襟,很好理解。可是您也提到了鲁迅,捉到鲁迅的犀利、尖刻和决不饶恕也是一种情怀,请您再详细谈谈您的看法。 南帆:许多人十分喜爱苏东坡,我也是。作为一个天才式的作家,他的旷达从容不迫地表现在散文之中,形成一种特殊的气度。例如《记承天寺夜游》,他与各种人生姿态对话,文字背后有一种超越庸常世俗人生而独步于宇宙天地之间的大自在。 当然,并不是只有旷达、超然、从容不迫才算胸襟情怀,激烈也是情怀,尖刻也是情怀,决不饶恕也是情———只要这一切在相当的高度上与世界建立了联系。一些人认为鲁迅有些刻薄,爱和别人争吵,斤斤计较。在我看来,这些观点并非全无依椐。但是,在当年那个历史阶段,就是要有鲁迅这么一种人。鲁迅对于正人君子的虚伪深恶摘绝。他的内心存有深刻的怀疑,既怀疑他人,也怀疑自己。鲁迅的这种性格在散文、杂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他的文字风格与这种性格丝丝入扣。鲁迅作品中最深刻的那一部分内容,中学生可能读不太懂,但了解了那段历史,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感,他的愤世之言自然听得懂,并且依然让我们痛彻心扉。 记者:嗯,深刻的历史感,而不是肤浅的历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