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23350

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5-04-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4次 大小:782861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河南省,答案,图片,试题,语文,月月
    渑池二高 2024—2025 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题号 1 2 3 6 7 10 11 12 15 18 答案 B A C D B ACF A A D A 1.B 2.A 3.C 4.(4 分)①引用生动化地说明了自己的观点,不是说智能劳动解放了人的劳动,人们只管悠闲地享 受幸福生活。而是说随着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人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人可以自由选择、 转换职 业,人类多样性发展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②效果上,引用经典著作中的话语,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与文化底蕴,使观点更具权威性,引发读者 对智能劳动意义深入思考。 5.(6 分)①转变就业观念,放弃衰退的传统工作模式,选择与智能机器协同生产的新工作模式。 ②改变传统工业劳动的技能,通过人工智能知识学习与逻辑创新,形成数字劳动技能。 ③主动参加数字劳动者“再技能化”培训,不断更新和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持续学习及时跟进人 工智能技术以及智能机器的升级换代,真正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乃至主人翁。) ④选择文学、艺术创作、科研等 AI 难以取代的需要人类创造力、审美力、想象力、情感以及复杂思 维的工作。 6.D 7.B 8.(4 分)渲染:①开篇写年轻时读诗的感受,突出“我”对“诗人”的着迷;②等待会见时,“我” 对“诗人”的处境做出种种联想;③初见时,对“诗人”外貌的描写,突出“我”对“诗人”的迷恋; ④开口打招呼前,“我”激动的心情以及心中对他的赞美。 作用:反复强调“我”对诗人的迷恋和崇拜;为结尾处的转折蓄势,突出了文章的戏剧效果。 9.(6 分)观点:《诗人》这篇小说重在讲述故事。 理由:(1)小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开端:“我”拒绝见诗人;发展:“我”登门拜访诗人;高潮结 局:“我”认错了诗人。 (2)小说有意识地并较为充分地运用了讲述故事的技巧。结尾情节突转,结局出人意料,使得情节 曲折有波澜: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安排了充分的伏笔,在结尾得到了强烈的呼应,使得结局虽出人意料, 又在情理之中。 (3)小说对人物的塑造简单。虽题为《诗人》,但主人公“诗人”在小说中并没有出现,是隐蔽的, 甚至是完全消失的。 10.ACF 11.A 12.A 13.(8 分)(1)我活着应当为陛下献出生命,死后也当像结草老人那样在暗中报答陛下之恩。我怀 着如同犬马在主人面前那种恐惧的心情,恭敬地上表章,奏报陛下。 (2)如果抛弃亲人就职赴命,不孝顺的罪名更加深重。如果违背亲情来侍奉主上,陛下您怎么会重 用这样的人呢? 14.(3 分)以说理为主。先摆出圣朝“以孝道治天下”“以仁心怀远人”的大道理,是“以子之矛攻 子之盾”的写法,举出“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的历史和“匹夫无有不获之愿”的普遍事实;在这个 前提下指出自己曾侍奉元朝,陷母于危境的不孝之举以及“母年愈耄,孤苦特甚”的现实情况;最后 希望皇上收回成命。本段在说理上逻辑严密,有礼有节。 15.D 16.(6 分)表现手法:都采用了对比手法,周诗前两句将朝堂上官员的昏庸与屈原的清醒进行对比, 毛诗第三句将奸佞小人多与贤德之士少进行对比。 情感:①两首诗歌都表现了作者对屈原的钦佩赞美、缅怀惋惜之情。周诗官员的昏庸与屈原的清醒做 对比,突出作者对屈原高洁品质的赞美;毛诗对屈原的才华以及以死抗争的不屈精神予以肯定。②都 表现了作者对贵族统治的黑暗、昏庸与腐朽的批判。周诗写屈原放逐江上,受到排挤,怀王昏庸,不 识屈原对朝廷的一片赤胆忠心;毛诗写朝廷上下奸佞小人多,而贤德之士太少,以屈原所处的环境抨 击了贵族统治的黑暗与腐朽。(表现手法 2 分,情感每条 2 分。) 17.(8 分)(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2)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3)而刘夙婴疾病 常在床蓐 (4)烟柳画桥 过春风十里 18. A 19.(4 分)A.虽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