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导入 国家的发展遇到的阻碍,我们常常会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确实,如同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改革到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他们都通过变革让自己的国家变得富强,成为一方强国。到了宋代的王安石变法,似乎历史的重担落到了他的肩上,但是变法的道路崎岖,除了面对国家发展的种种困难,王安石还要面对大量的质疑。 然而,王安石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同学们可以带着疑问,通过学习课文寻找失败背后的原因。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文句意思,通过朗读,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借助注释和词典,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四条罪状”的反驳,从而感受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作者循循善诱的高超的说理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理思维。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做事坚持原则,说话要委婉有礼、谦恭敬人的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素养目标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 谏院中设谏官和御史,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 “司马”:即司马光 “书”:文体名,书信。 本文是书信体文章的典范之作 壹 知人论世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谁回复———作者介绍 王安石 (1021—1086) 谁回复———作者介绍 王安石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主要作品有《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读〈孟尝君传〉》《游褒禅山记》等散文名篇;诗歌《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二首》等 回复谁———对手介绍 司马光 (1019—1086)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三次写信劝谕,但是王安石变法决心已定,又有皇帝支持,于是司马光辞去职务离开京城隐居洛阳,时间长达15年,一心编纂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以示不问政事。 王安石变法 冗员-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制度 整顿太学 惟才用人 冗费-富国之法 青苗法 免役法 方田均税法 农田水利法 均输法 冗费-富国之法 冗兵-强兵之法 保甲法 裁兵法 将兵法 保马法 军器监法 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王安石反驳 为什么要回复?———背景介绍 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给王安石写了长达4046字的信———《与王介甫书》,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两方面指出变法的失误之处。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王安石“故略上报”,没有对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的答复。 司马光心有不甘,又于三月三日写了《与王介甫第二书》。于是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写下了这篇仅有428字但却千古流传的驳论名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