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27624

2026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二 文学类阅读?小说:学案11 分析叙事特征——精判特征,精析效果 课件(共104张PPT)+ 学案+练习(含解析)

日期:2025-04-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0次 大小:184149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特征,学案,练习,PPT,104张,课件
    学案11 分析叙事特征 ———精判特征,精析效果 复习任务 1.掌握小说叙事方面的知识,重点是叙事人称、视角与叙事方式。2.学会分析小说叙事的特征,并能够掌握答题要点。 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篇名 提问方式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4 新高考 Ⅱ卷 《千里江山 图(节选)》 文本中频繁出现“一年以后”“现在想来”“他知道这情况时”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叙事线索 (单一角度) ①小说叙事艺术分析是近几年高考的命题热点。 ②高考考查有单一与综合两个角度,以前者为主。单一考查主要放在文本的某一叙事方式及特征上。 ③命题者一般先给出叙事方式,重在分析“作用”“效果”。 2024 九省 联考 《牵手》 小说从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叙事视角 (单一角度) 2022 新高考 Ⅰ卷 《江上》 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叙事人物改写 (单一角度) 2019 浙江卷 《呼兰河传 (节选)》 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6分) 叙事特征 (综合角度) (说明:“叙事艺术”与学案10中的“故事情节”内容有交叉、重合。) 活动一 借助教材,理解叙事知识 (一)叙事人称与叙事视角 1.叙事人称 常见的叙事人称有三种: (1)第一人称:①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感情;②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如《祝福》《百合花》《党费》等。 (2)第二人称:①营造一种亲切的氛围,把所要表现的事物更亲切地表现出来;②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如2023年新高考Ⅰ卷《给儿子》。 (3)第三人称:①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作者往往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把他们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②使所叙人物或事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的生活面更为广阔。如《哦,香雪》《荷花淀》。 所有人称的变化都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不同人称的出现会丰富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三种人称常常交叉使用,单纯使用一种叙述方法的文章比较少见。使用第一人称时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扩大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常有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如《老人与海》。 2.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也叫叙事聚焦,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可分为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两类。 (1)全知视角,又叫外视角或零聚焦,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全知视角往往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这种视角切入的优点是自由灵活,叙述人不受时空的限制,纵横捭阖,运用自如,人物和事件可以自由表现;并能让读者对人物和事件有一个全面而具体的了解,最大限度地展示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传统的叙事作品多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比如《水浒传》中这么写,“李逵想……”“宋江想……”,叙述者可以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袒露心声。但由于过多的叙事自由,叙述者对作品中的人物及命运、对所有事件可完全控制、任意摆布,这就削弱了小说的真实感,剥夺了阅读者探索、解释作品的大部分权利,因而受到许多现代小说批评家的非难。 (2)限知视角,又叫内视角,顾名思义,就是把视角限制在某个人物身上,叙述者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包括主人公视角和见证人视角两种。 ①主人公视角就是由作品中主人公叙述的视点。既可以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也可以用第三人称来叙述。人物叙述自己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带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真实感,便于揭示主人公自己的深层心理,对于其他人物,也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