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关练1:图文理解+论证特点+观点探究 (原卷版) 一、(2024·山西太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9分) 材料一: 究竟什么是意象思维?严格地说,它指的是诗人用审美的态度来观照世界和观照自我,将既已获得的人生体验转化为审美体验并显现为审美意象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涉及人的心理感受及各种联想、想象活动,是相当复杂而又令人费解的。其基本的运作方式有两种:一种叫“运意成象”,另一种叫“观物取象”。后者从属于前者,故总体上仍当以“运意成象”为标志。 “运意成象”的前提,自当是有“意”可运,也就是有诗人真切的情意体验在,而这种情意体验需要借托物象加以展现。这“意”又从何而来呢?不是来自神秘的“天启”,亦非出自恍惚莫名的“灵感”,从源头上讲,它始于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遭遇,是外界事物触动人的心灵世界所引发的诸种活生生的感受。更确切地说,应是心物交感的双向作用———外来的刺激与主体的回应交相感触,于是有各种情意体验生成。唐代古文家韩愈曾用“喜怒哀乐不得其平”来形容人心被外物触动后的心理波动状态,并以“不平则鸣”来提示文学创作因心理波动而发生的自然规律,其实也是这个原理。 然而,是否将内心引发的情意体验直接宣示出来,就成为诗了呢?是又不然。人们在受到外界各种事象的刺激时,其当下引发的感受虽较鲜活,却容易流于肤浅,必须有一个沉淀和积累的过程,让其在心灵深处渐渐发酵、孕育以至成形,使那些仅限于一时、浅表意义的感受剥落殆尽,而那些具有长久、深沉意蕴的体验得以积存下来,并不断得到拓展与加深。如果我们把现实人生中的心物交感视为情意体验产生的基础,那么从内心的积淀、酝酿到最终宣发的过程,便构成了由现实人生体验向诗性生命体验转化的重要桥梁。 情意体验由初发经过积累与深化,到了需要宣泄的时候,又该如何来宣泄呢?作为诗歌艺术的创造活动,那必须是一种诗意的宣泄方式,即借助审美的形态来表现,以使自己内在的情意体验能诗意地传递给别人,且获得让人感同身受的艺术效果。而这样的一种传递手段,则非审美意象莫属。我们看屈原的伟大诗篇《离骚》,那确是“发愤以抒情”的代表作,所发泄的也恰是诗人自身政治失意、理想破灭的满腔愁绪,但发泄的形式并不取直白的哭诉或简单的怒骂,而是致力于营造一系列富于象征意味的情境事象,让读者领略并深深撼动于诗人内心的剧烈痛苦与深沉绝望,意象艺术的巨大魅力由此展露无遗。而从原初的“意”,经积淀、淬炼、升华以至呈现为审美意象的整个过程,便是“运意成象”的具体体现了。 讲明了意象营造的重要性,还需要进一步来探究“运意”如何才能“成象”的奥秘,这就关联到那个“观物取象”的说法。我们知道,“象”在诗歌里一般是承载着表“意”的职能的,但“象”并不能等同于“意”,而“意”也并不能凭空翻造出“象”来,所以在“运意成象”的过程中,还必须存在“取象”这个环节。“取象”又该从何处着手呢?那就要追溯到“观物”,因为“象”总离不开“物”(广义的“物”,包括一切有形态、可摸到的东西),而“观物”自然便成了“取象”的前奏。要说明的是,这“物”并不单纯指外在事物,作为观物主体的人,其自身也是一种“物”,故而“观物”同时就包含着“观我”,而且有必要将“观我”与“观物”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故我们所说的“运意成象”,理所当然地含有将自我情意体验转化成审美意象的用意。 (摘编自陈伯海《古典诗歌意象艺术的若干思考》) 材料二: 意象思维有什么特性呢?诗人构思和写作的过程,都是意象思维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始终有浓烈的情感相随,并且充满丰富的想象。诗歌创作过程中,一个意象与一个意象相联,情感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