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28526

山东省泰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5-04-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5次 大小:300495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山东省,语文,答案,图片,试题,考试
    试卷类型:A 高二年级考试 语文试题 2025.04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汴河是一条古老的运河,即春秋战国时期鸿沟水系中的返水。淮水则是中国古代 的“四渎”之一,《禹贡》谓大禹治水时,“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也就是 说,汴水与淮水本来并不直接相通。自隋炀帝开通济渠,从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 又自板渚引河通于淮,汴水始自陈留偏离旧道,在泗州汇入淮水。上述这种水道地理上 的变化,也使得唐代文人的运河行旅诗歌在表现汴河与淮水时,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学意 象。 ②自古提及黄河者,除了感叹其奔腾万里的气势外,多照目其水色之浑黄。汴河引 黄河水为源,因此也便成为一条浊河。唐人行旅来往汴河,也多关注这一相对较为特殊 的水质现象。高适《东征赋》云:“出东苑而遂行,沿浊河而兹始。”这里所谓的“浊河”,即 宋州附近的汴河。浑浊是汴河留给唐人最为深刻的印象,唐人旅居汴河路次,因此常以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出卷网创建 “浊水”代指汴河,并将其引为诗歌意象。 ③白居易《茅城驿》云:“汴河无景思,秋日又凄凄。地薄桑麻瘦,村贫屋舍低。早苗 多间草,浊水半和泥。最是萧条处,茅城驿向西。”汴河两岸本多平原,如白居易所言,真 可谓“无景思”也。加上秋日凄清,此时又正是汴河水浅难行之时,“浊水半和泥”的汴河 也自然成为这种凄凉萧条的一部分。孟郊《汴州别韩愈》中的“不饮浊水澜,空滞此汴河” 则是个人情感在汴河浊水上的投射,诗人恶其名盖因空滞不归的焦虑使然。 ④此外,汴水浑浊既是常态,则汴水澄清也便成为一种瑞象。姚合《寄汴州令狐相 公》云:“汴水从今不复浑,秋风摹鼓动城根。梁园台馆关东少,相府旌旗天下尊。诗好四 方谁敢和,政成三郡自无冤。”以汴水澄清比喻令狐楚治理汴州的政绩,可以说是“浊汴” 意象的绝妙反用。 ⑤与提及汴河多关注其水质浑浊不同的是,唐人提及淮河时多称“清淮”。“清淮”原 是清水与淮水的并称。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清河,在县治西,即泗水下流也。”南 北朝时期,“清淮”则逐渐演变成为淮河之代称。 ⑥至唐代,“清淮”已经成为具有吟咏价值的诗歌意象。《文苑英华》载杨谏《月映清淮 流》赋、徐敞及佚名的《月映清淮流》诗,皆唐人的省试作品,均引何逊诗中的“月映清淮 流”一句为题。“清淮”这一意象被引入省试诗赋,说明其文学审美价值已经逐步经典化。 唐诗中大量与运河行旅相关的“清淮”意象,既是这种经典化过程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视 为这种经典文学意象对文学创作所产生的扩散性影响。 ⑦综合以上的分析,独立来看,唐代运河行旅诗中的“浊汴”与“清淮”意象各有其意 义承载。但淮河在中国具有分水岭的意义,而从唐代的运河交通来看,汴河、淮河与邗沟 连接两京和东南地区,汴、淮交汇处作为不同文化区域的分界线,最易引发“秦地故人成 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李端《宿淮浦忆司空文明》)的感叹。崔灏《晚入汴水》则云:“昨 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长淮亦已 尽,宁复畏潮波。”从运河行旅的角度来看,由淮入汴或是由汴入淮所引起诗人情感的波 动,无疑是传统的地域分野观念借助运河交通所产生的文化影响。 ⑧由淮入汴或是由汴入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