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北湖校区 2024-2025学年高二下期04月测试(一) 语文答案 1.B 2.B 3.A 4.关键词:“文人入蜀” “动力机制” 原因:本文围绕“文人入蜀”现象展开探讨其背后的“动力机制”,先总起说明有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再阐释包括政治局势、地理战略意义、物质条件等外部动力的影响,接着阐释包括前贤感召、山水熏染、创作循环等内在动力,全面细致地说明蜀地与文人的独特联系。 5.扎实:本文内容详实,历史论据充分,体现了研究者扎实的学术功底,例如论述入蜀的外部动力时按照时间顺序写作,结合“西南民族管理”“安史之乱”等史料,呈现了入蜀现象的发展变化。 缜密:①本文原因分析角度多样,考虑缜密,细致呈现文人与蜀地的相互影响,具有发展性眼光。例如分析入蜀文人的“乡愁”“个人理想”等细微的心理动因;论述入蜀文人的“入蜀-离蜀”,对前贤作品的“学习”与“反哺”,对蜀地景观的“接受”与“传播”等。 ②本文的论证语言流畅,善用关联词,例如“之所以”“不仅……还”“甚至”“从而”“乃至”“唯有……才能”等,使得文章思维缜密。 清晰准确: ①文本采取了总分总式的论证结构,首先提出“文人入蜀”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后分别阐述外部动力与内部动力的作用机制,最后总结,层次清晰。 ②本文的论证语言严谨,程度副词运用恰当,例如“主要”“甚至”“最重要”“往往”等,使观点表达客观、清晰、准确。 6、C A选项,文章确实是按照柳桢向老人学习书法的过程来写,从拜访老人、学习执笔、老人送画等情节依次展开,层次清晰,A选项正确。 B选项,开篇对老人形象和屋内环境的描写,如“穿浅色汗衫大裤衩的高个儿老人”“不足十平米,黯淡清冷的内室”等,表现出老人的淡然和屋子的清冷,B选项正确。 D选项,文章开头柳桢对老人的教导有所不屑,如“柳桢把脸一扭,说我在剧团就这样握笔,谁也没挑剔过”,而结尾他因自己不理解老人的教导而流泪,形成鲜明对照,D选项正确。 7、D 8.①笔法的相通:老人在教导柳桢时,强调了笔法的运用。例如,老人指出“墨少了于一点,就在山坳那里多打点水墨,阳面地方勾勾皴皴,枯笔才自然”。这表明在画画中运用的笔法与写字中的笔法是相通的,都需要控制墨色的浓淡和笔触的轻重。(3分) ②意境的相通:老人的画作中蕴含着书法的意境。例如,老人让柳桢临摹的画作,不仅仅是形状的模仿,更是意境的传达。这种意境的传达在写字和画画中都是重要的,都需要通过笔触和墨色来表达情感和意境。(3分) 9.①内容上,表达个人志向。这句话表达了柳桢想要成为大书法家的雄伟志向,体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2分) ②情节上,推动情节发展。这一句子的出现,引发了老人对柳桢的教导,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老人通过这句话,开始指导柳桢如何将书法的笔法和意境融入绘画中,从而引出了后续的教导过程。(2分) ③主题上,深化主题。这一句子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即通过艺术的传承和实践,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精神升华。它强调了书法和绘画相通的理念,以及通过学习和领悟达到艺术高峰的过程。(2分) 10.BD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次日清早再来。于是就睡在营中。郭晞连衣服也不脱,命警卫敲打着梆子保卫段太尉。 “旦日”是“来”的时间状语,不断来,此句省略了主语老兵,语意完整,B处断开; “卧军中”是“卧(于)军中”的省略,同时也省略了主语太尉,语意完整,D处断开; “不解衣”是动宾结构,F处断开。 故选BDF。 1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12.D 13.(1)您若任命我担任都虞候,我能替您制止骚乱,使您的百姓不受侵害。 (2)太尉大哭,马上亲自取水洗去农民身上的血迹,撕下自己的衣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